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历史人物
孟子,名,山东邹城市北府村(今曲阜市)人。《列女传》记载,孟家原居墓地附近。玩耍和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参加葬礼的人经常路过附近,蒙克和其他孩子“积极地在坟墓之间建造和掩埋东西”。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着抬棺埋尸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的阅读,阻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把孩子引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和蒙克一起搬到了远离墓地的庙湖营村。庙湖营村位于邹城市西北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集镇。蒙克在人来人往的繁华都市里,渐渐地他和集镇上的孩子们一起玩商业游戏,并从同伴那里了解到小贩们叫卖叫卖,讨价还价,像邻居屠夫一样宰猪宰羊。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仍然不是训练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被小商贩影响,不会好好学习。
刚在这个集镇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次搬家。他们搬到了龚雪边上。这座龚雪位于邹城南门崇教门东,孔子之孙子思曾在此设宫讲学,后称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这里讲学。孟母认为,住在龚雪附近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龚雪氛围的影响,长大后学习会很方便。母子俩搬到这里后,才华横溢的蒙克真的被书院里的读书声所吸引,经常去书院学诗、练礼仪。孟母很高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来抚养孩子,从那以后他就在这里定居了。后来,孟母把孟子送到宫门与子思的弟子们一起学习,使孟子走上了求学之路。
和孟母的三招一样,孟母的教子故事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孟子虽然天性聪慧,但也有普通孩子的顽皮。在龚雪学习一段时间后,当初的新鲜劲过去了,贪玩的天性改不了。有时我逃学,对妈妈撒谎说我在找丢失的东西。孟子有一次早跑回家,孟母在织布,直到知道自己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身边,剪掉了所有的半织布。孟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孟母回答说:“弃学则不织!”教育孟子,学如织布,靠的是一点点的长期积累。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能半途而废。逃学就像弄坏机器。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如果你经常逃学,你必然什么也学不到。
蒙克突然意识到,从那时起,他努力学习,不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一生都在为家庭努力工作。孟子虽已长大成人,但从未放松对他的教育和监督。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尽管齐宣王奖励孟子年薪十万分,但他拒绝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很想去宋国,宋国愿意采纳他的政治观点,但又担心母亲年纪大了没人照顾。
知道儿子的心事,孟母对儿子说:“所以,你年轻的时候,要跟着父母走;结婚了就要跟着老公走;老公死了,你要跟着儿子,要有礼貌。我现在成年了,也老了!子义,我以礼。”孟母的话一扫孟子的忧虑和犹豫。孟子携家眷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了成功的推行。
此时,为儿子奉献了一生的孟母,当她亲眼看到儿子成功时,心中充满了一个母亲成功的喜悦。在回老家的路上,沿途的百姓和官员都争相在路边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敬意和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