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王小波怎么样?
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你读过没有,不管你读过多少遍,王小波已经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个性的文人代表。再加上李银河老师的话: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个浪漫的骑士,是一个诗人,是一个自由的思想者。王小波简直被变成了一个完美而光辉的时代偶像。那让我很想撞墙。我想如果王小波还活着,他可能会更理智,同时也会有些惭愧地接受最后的称号。至于前两个,我估计他会因为老婆极其火爆的好评而羞死!如果王小波真的是前两种人,那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幸运的是,他更多时候只是以一个单纯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一个中间人。那很好。
这两天一直在看王小波的散文《我的精神家园》,还是热的。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本书和这个人的看法。这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小波1996年写的散文,其中一部分是1995年和1997年初写的,大部分文章发表在杂志上,如三联生活周刊、娱乐圈、辽宁青年等。,感觉像一根柱子。按照编辑的意思(他改了很多标题),这些文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对文学和文体的看法,对文艺的看法,对社会文化的看法。在此,我引用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代表,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关于贫困》,言简意赅,只涉及话题。王小波的作文题目大多是这样的。如你所见,这个话题是关于思考的。我最喜欢王小波的,也是他的脑子,他的想法。至于他的文笔,简单通俗,用短句,不华丽甚至不美观清新。这就是我接下来喜欢他的地方。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始终保留着与人交谈的好习惯。而且我喜欢他思考的主题,大部分都是社会性的,让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很有水平。
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他用了这样一段引语:“一位研究发展的外国学者说,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很有意思。”这个文笔很王小波,很随意,但是想法来了,然后就展开了他的陈述和批判。王小波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的乐趣总是来源于平凡的生活,然后就开始讲故事。他讲了两个关于贫困的故事。一个是以前他家有个老邻居,喜欢捡破烂,堆垃圾——他这里用了这么一句话:博拉博拉东,博拉拉西——多么生活化,我很喜欢;而且老邻居还把全家人的尿都省下来给韭菜浇水,所以他就说起那味道有多浓,多恐怖,以至于什么病都给他造成了。这一段显然很有意思。
然后他就开始唠叨。他讲了一些老邻居的生活细节,让人忍俊不禁,然后夹杂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里,他用了唯一的引子:罗素先生曾经说过,不均匀多态是快乐的源泉——这样的讽刺生动有趣,大家都能看懂,可以想象这句话肯定没说完,还会有续集——另外,如果你熟悉王小波,你就知道了。讨论之余,王小波还不忘想出一个“招数”。他说老邻居在楼道里捡别人堆的纸箱,卖废纸的时候给纸箱加水;他不喜欢这种作弊行为,建议用金属探针测量电阻。如果掺了水,阻力肯定会降低。这是王小波的一个特点。他一直记得自己是理科生,很多文章都会用这个来制造一些幽默。在中国作家中,很少有理科生(他用来写作的电脑软件是他自己编的),很少有人是理性的,逻辑的,没有人能在他的文章里搞点科普门道,除了王小波。这是罕见的。
这是结束一个故事,开始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王小波下乡插队时遇到的事——这里我必须停下来多说一句。可以说是知青上山下乡和文革的艰辛造就了现在的王小波。它是王小波所有写作的营养来源,他从未脱离过大众生活和底层社会。如果说王小波有什么时代烙印的话,那就是文革,那就是知青下乡的经历——这个东西是,但是大叔发现这些厕所收集者总是往粪便里倒水,于是他想出了用“泼美比重计”测量粪便比重的办法——更别说,这一段显然是独一无二的,“泼美”这个缩写也因此成为了他同学的昵称。
你看,上面写了那么多关于穷人生活的趣闻轶事和细节,很闲,很乱,很粗心,但是到这里就突然停了。我开始了最后一段,极其精彩,让我惊叹不已!你可以发现他所有的描述都是意味深长的,才开始了尖锐的讨论,作为定义是波澜壮阔,冷静有力,没有一句废话!——而你会深深佩服这位学者读过多少书。他可以这么睿智,这么深刻,这么犀利,这么幽默,这么平和,这么冷酷!整段内容如下:
如果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捡垃圾和屎只是这种方式的机会。生活方式就像一个曲折的长篇故事,或者像一个让人迷失的迷宫。不幸的是,任何消极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杂乱的细节,这让它变得相当有趣;人们沉迷于这种兴趣,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细节合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说,任何文化都是好的,必须被尊重。就我们讲的例子来说,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在萧伯纳的《英国人的另一个岛》中,一个年轻人这样评价他可怜的父亲:“我一辈子都在他的土地上工作,那头猪;结果我成了一块土,一头猪。“如果你一辈子都这么兴奋地做一堆垃圾和一桶屎,你最终也会变成一堆垃圾和一桶屎。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想办法避免直接处理垃圾和排泄物。
以上是王小波的文章,以及我对他的文章(主要是杂文)和他的看法。很明显,还是有不完整的地方,因为他的书我还没有全部看完;所以,不敢妄加评论。关于王小波为什么德高望重的问题,我想引用三联生活周刊王小峰的话。“第一,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其次,当今中国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作品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是结合在一起的。”
但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自称“王小波的走狗”,我觉得这件事有点过分。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哪个大学者能把小字写得这么通俗,这么好。有那么多人爱读书,能看懂。王小波首先是大众,然后才是精英。第二,在王小波刚刚表现出他非凡的天赋的时候,哪怕这种天赋只表现出一点点苗头,他也及时死去了。他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令人深感遗憾,然后他生前的所有作品都被放大,永垂不朽。如果硬要说王小波作为一个学者有多伟大,我只能说他在精神气质和人格气节上有一些鲁迅的遗风。至于水平,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这是事实。
PS:我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鲁迅了。我是在一个愤青的时候认识于杰的。当我是一个忧伤、风骚的文艺少年时,我被许知远击中;当我成为一个懒惰的大学生时,我拥抱了沈宏非;突然想做一个贫穷快乐的知识分子,就爱上了王小波。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