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第一展:陈设布置的门道
特展以“美、善、中国”为主题,陈列布置别出心裁,扣人心弦。羊很漂亮。从眼睛所见,身体所乐,心灵所动,一切令人愉悦的事物都是“美”。女人变好了,阴阳和谐,全面周到,满足就是“好”。特展布局环环相扣,尽显“美”与“善”。
展览布局
从1995到2016这二十年间,著名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策展人很难在出土的灿烂群星文物中梳理脉络、挑选收藏。360多件(套)文物,涉及21个省市、49个单位,时间跨度从史前到明清,不能称之为“完整”;文物的评选,以“美”为评选门槛,这是大河在走访中深有体会的。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特展以“共分”的方式布局,标新立异。“总”是规律;“点”是布局出来的;没有尽头,象征着历史悠久,生生不息。
序厅(大和摄)
整个展览有序厅,概述中国之美;还有史前、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四个展厅,按照历史发展轨迹展示中华文化的传承、演变、交融。贯穿整个展览的灵魂是中国文化的“道”,从各个展厅的主题可以看出:道与自然(史前时期)、天地之道(夏商周时期)、保和太和(汉唐时期)、和合(宋元明清时期)。
四大主题展厅(大河摄)
各展厅主题(来自网络)
展厅设计
这次特展的展厅设计令人耳目一新。
从白色基调的长廊蜿蜒而入,流线型的两面墙壁标示着岁月,仿佛时光隧道。从1995开始,人往前走,年慢慢降;一眼望去,是近20年来在头顶飘过的重要考古发现和遗址名称。抬头望去,各地的“站点”令人眼花缭乱。
时空走廊(大河摄)
走到2016,踏进序厅就觉得豁然开朗。“美丽中国”四个红色大字错落有致地悬挂在大厅里,在云纹白底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细看,每一个字都经过了解构、左右、悬浮、组合,就像一件艺术品,形意兼备,堪称点睛之笔。
专题展览主题(大河摄)
序厅正面,12件最“美”的文物并排呈弧形排列。从彩陶壶到明壶,不仅贯穿史前到明清,而且覆盖了我国东南西北华中各个地区。12文物不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更体现了它们所代表的时代审美;12件文物系列概览,可以感受到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交融和社会变迁。而且12这个数字本身就和地球十二地支不谋而合,对农耕文化影响很大。
十二大最美文物展(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绵延不绝,四个展厅依次呈现,每个展厅的设计都可圈可点。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史前展厅,矗立着彩陶装饰的巨大图腾柱,四周墙壁镶嵌着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经典文物。整个展厅看起来空荡荡的,简单而神秘。这是人类的童年,祖先受大自然启发而创造的各种图腾图案和器物,给后人留下了一串串神秘的文化符号,令人深思。
史前展厅:巨大的图腾柱神秘而庄严(大河摄)
史前展厅:彩陶螺旋形陈列柜中陈列着装饰性陶器碎片(大河摄)
悬挂在空中的青铜吊柱,为夏商周展厅增添了凝重、肃穆、神秘的色彩。在感受古代青铜器的狰狞之美的同时,我们不禁遐想,在那个掠夺的时代,人类是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的。
周展览馆(首都博物馆供图)
汉唐展厅营造了长安在望、古丝绸之路的背景,被梁思成誉为“中华第一国宝”的武科寺一角也赫然再现展厅。这是中国漫长历史中最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外事频繁,中华文化传播深远。直到现在,很多国家还在汉唐时期称呼中国。
汉唐展厅丝绸之路剪影(摄影部落与劳道合影)
北寺一角(大和摄)
相对于汉唐夏商周的精雕细琢,宋元明清的展厅相对简单明快,但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瓷器,却在江南庭院的衬托下,折射出北宋文人阶层的精致生活。
宗元明清陈列馆(大河摄)
蓝田鲁墓出土的倒壶、暖碗、盖碗(大河摄)
文物展览
此次特展的360余件(套)出土文物,内容丰富,但陈列密集,脉络清晰。
限于篇幅,大和将在后面的章节里讲讲各个馆内的“重”器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美丽中国》第一展:各个馆内的“重”器》
鉴于本次展览中青铜器的完整、精美、精致,偏爱青铜器的大和忍不住专门辟出一章来缅怀——“美丽中国”首届博览会:精美的青铜器。
此次特展中最美的十二件文物之一的方鼎,来自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据说将曾侯乙家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0多年。说起曾侯乙,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青铜国宝,如编钟、冰鉴和盘子。这个神秘而著名的曾侯乙是谁?——《美丽中国》首展曾侯乙
说起这次展览的遗憾,我至今没有好好看看北宋最大的阿育王金塔,因为有解说,里外三层都是故事。大和觉得提前了解塔的故事,省下时间多看看文物,也是极好的。更有甚者,在这次特展中,还有阿育王的两座金佛塔,一座大,一座小。——《美丽中国》首展:阿育王金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