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文的主要经历

郭炳文

郭炳文(1880-1969),男,南京浦口人,出生于上海青浦。早年毕业于上海清新学院,1908赴美留学,1914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与创办“南高”,历任南京师范大学院长、校长,国立东南大学校长。曾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中美协会首任会长、国民政府工商部国际贸易局局长、国民政府财政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央贸易协会理事、联合国救济署副署长兼秘书长。1947退役留在美国。

郭秉文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最活跃的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三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大会,并连续三次当选为世界教育协会副会长和亚洲区主席。

郭炳文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创始人。他主持的国立东南大学被教育界称为“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学。

中文名:郭秉文

别名:宏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80

死亡日期:1969年8月29日。

职业:教育工作者

毕业学校: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国立东南大学成立。

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代表作:中国公共教育体系。

籍贯:南京浦口区

个人生活

1880年,郭秉文出生于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

65438到0896,郭秉文毕业于上海清新学院。

1908年,已经在12工作了近30年的郭秉文辞掉工作,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俄亥俄州的伍斯特学院学习理科。

1911年,郭秉文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立即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

1914年,郭秉文收到正在筹建中的南京师范大学蒋谦校长聘书,邀请其担任教务主任。同年以一篇题为《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的论文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也是最早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之一。

1915应蒋谦之邀,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

1965438+3月21,2008年,蒋谦因病休养,郭炳文任校长。

1965438+2009年9月1日,教育部正式任命郭秉文为校长。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提出了成立东南大学的建议,并立即组织了《关于将我校改为东南大学委员会的建议》。同时决定从1920暑期正式招收女生,开启“女禁”。

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南高”和“东大”实际上是双轨制运作,郭炳文也是两校校长。

1921东大成立后,郭秉文开始积极推动两校合并,决定南高不再从1921招生,一旦其学生全部毕业,将并入东大。同年,南高商科扩建重组并迁至上海,成立东南大学,成立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

1923年3月,郭秉文被任命为中国出席首届世界教育大会首席代表,并当选为世界教育协会副主席兼亚洲区主席,连任两届。

1923年6月,“南高”正式并入东大。

65438-0924,郭秉文被任命为保管美国G-money的中国董事之一,组织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1925 65438+10月6日,段北京市政府在国务院通过决议,免去郭秉文东南大学校长职务。

1925 2月1日,东大董事会召开会议,否定了教育部改变立场的命令,要求郭秉文照常留任,并先邀请其出国留学接受教育。

1926年5月,他和PaulMonroe在纽约创立了“ChinaInstituteinAmerica”并担任首任会长。

1931年,郭秉文应孔祥熙邀请回国,出任国民政府工商部国际贸易局局长。

1941三月,郭秉文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财政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央同业公会理事长。

1945抗战胜利,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兼秘书长。

65438到0947,郭秉文退役去美国生活。

65438年至0957年,郭炳文、、曹、鲍有玉等人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中美文化学会,举办学术活动,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活动,并应邀担任中华民国在美教育文化事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9年8月29日,郭秉文在美国去世。

人物作品

《中国公共教育体系》(1915,中文版为《中国教育体系史》)。

性格思维

教师任命

郭秉文认为,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其存在的前提,是其发展的保障。所以他认为办学的首要任务是聘请优秀的老师,并为此不遗余力。东南大学建校之初,郭秉文广泛招聘名师,聘请一流的教授、学者来校任教。他以“和而不同”的人格魅力,为学校积累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基本上每个学科都有很多学术水平很优秀的专家学者。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郭炳文非常重视吸引外国学生。留学后,他经常想方设法打听国内留学生的情况,通过讲座、观察、采访等方式进行深入调查,并亲自走访国内的优秀留学生,邀请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生回国后到南师大、东大任教。郭秉文不仅聘请国内著名学者授课、讲学,还亲自邀请国外世界知名大师授课。

高等教育

郭秉文认为,办大学要努力做到四个“平衡”,即通才与专才的平衡、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师资与设施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

多面手和专业人士之间的平衡

郭秉文认为,大学应该设置多种学科,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师范学科注重通识教育”,但不忽视应用;“专业课注重专业教育”,但并不忽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这两者并没有完全分开。综合性大学的好处是通才和专业人才可以互相调剂,这样通才不会闲着,专业人才不会心胸狭窄。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成为诚实、平易近人的创始人才。”郭秉文认为,综合性大学既可以设置学术学科,也可以设置应用学科,两者相辅相成。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在郭秉文眼里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办综合性大学,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两大学科交叉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比如东大心理学系,既属于“文理”,又属于“教育学”;生物系既属于“文理”,又属于“农学”,是为了收到人文与科学互相利用优势,互相吸收长处,互相依托的效果。郭秉文主张教育学要“科学”,强调教育学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要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其次,大学既要倡导民族精神,重视民族文化,又要吸收西方文明,重视新的科技知识。通过交流融合,把大学打造成弘扬民族文化的基地、发展科学的重镇、人文精神和科学新知识的交汇点,进一步培养既有人文情怀又有科学思维、爱好琴棋书画、擅长声光电化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和设备之间的平衡

郭秉文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师的可贵。但在他眼里,所谓大学者,既是大师,又是建筑,那就是他的“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大师的人格、学识、兴趣、风度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物资装备的规划和努力,是为了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培养各类合格人才。

国内和国际平衡

郭秉文认为,学生只有博采众家之长,寻求世界知识,才能开阔视野,开阔胸襟,汲取人类无限的知识和智慧。他不仅延长了博士、硕士出国任教的人数,还派教师出国深造。东大每年都会邀请很多国内外知名人士来讲课或者讲学。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几乎都是以欧美大学为蓝本,经历了一个引进、消化、转化、创新的过程。文理各系的学生都可以学习这些前沿学科。

三育并举

郭秉文执掌东大,贯彻“三育并举”的办学宗旨。所谓“三育并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健的体魄,二是饱满的精神,三是德、学、才。“三个教育同时进行”旨在鼓励学生发展完善的人格,成为负责任的国民。郭秉文坚信:“欲求知于世,必先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则爱国之心生起。”在办学措施上,他提出了“严考,宁缺毋滥”的原则,并将心理测验应用于入学考试。此外,他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力。

师范教育

郭秉文认为,师范生不仅要具备普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教材教法的精研和志向的坚持。在郭秉文看来,学科单一的师范院校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而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因此,郭秉文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高等师范学校必须并入综合性大学,师范教育要放在综合性大学教育的背景下,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因此,他模仿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模式,成立了师范学院,并提出了“师专合一”的观点。

郭秉文认为,所有二级以上的教师都必须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应该是双学士、硕士、博士。一个学科单一的师范院校,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所以在综合性大学里,各学科门类齐全,各学科知识互补,是培养师资的理想场所。郭秉文指出,“师范学院是在大学里办的,教师的来源不必局限于师范学院。”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经过一定的教育理论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大学自治

郭秉文主张大学自治,主张独立办学。学校是教育和学术的神圣殿堂,应该独立于政党,不应该与任何政党纠缠在一起。“学校是教育学术机构,是培养人才、振兴科学的地方。非学者不能担此重任”,“学者不干预政治”,“学者不属于党”。

郭秉文主张学者治校,发展民主制度。校务要实行责任制和评议制,即一方面确立校长和总理的一切职责,另一方面学校的一切大政方针都要提交校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校务会议相当于学校的立法机构,做出的决议经校长批准后由学校行政部门执行。同时设立各种常设或临时的专门委员会,把学校的各种事务交给教职员工。经过完善,逐渐形成了校务委员会制、校长制和“三会制”并存的学校治理模式,即校务委员会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校长主管学校事务,理事会、教授会议和行政委员会各司其职,在会议办公室评议学校的重大问题,在会议办公室讲授全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行政委员会主管学校行政事务。

郭秉文主张学术自由。在政治思想上,当时学校所在的南京被当局视为异端红党,国民党也处于地下状态。但东大容纳了持各种意见的师生,三民主义、国粹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和* * *生产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汇集在一起,成为自由思想的堡垒。

郭秉文提出“自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性。自动性,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指学习上的自学和独立研究,生活上的自立和自理,以及各种学术、文化、体育活动的自行组织和赞助。“自动性”的影响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民主性、现代* * *和国民素养。。

教育拨款

郭炳文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使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助。其中,它是学校董事会筹集资金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他还利用各种机会,或请人来国内讲学,或出国留学,积极扩大东南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以争取国外一些知名人士和机构的援助。郭秉文还模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办学方式,鼓励私人捐款办学。

教育管理

教育的

在郭秉文看来,教育管理是为了教育。在教育管理的管理职能与教育要求之间,教育要求的达成是第一位的,而管理职能的履行是从属的,是为促进教育活动和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教育管理首先是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是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服务学生发展的工具。同时,教育管理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本体论价值。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应该发挥其正面的教育效果。

公开* * *

郭秉文认为,教育管理应该是公共的,因为教育是具有公共价值的事业。从教育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某个个人、群体或地区,而是整个社会和国家。郭秉文认为,一个国家应该积极发展面向全体公众的公共教育体系,而发展公共教育的首要责任在于政府。郭秉文指出,要摆脱普及教育的犹豫,需要有效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要解决书面语导致的学习难问题;第二,要解决师资培训和学校建设经费问题。

本地化

郭秉文对西方教育制度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创造美好国家未来的角度出发,他向往西方的公立教育制度。然而,与新文化运动领袖们提倡的“抛弃传统,全盘西化”的主张不同,他还具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强调教育制度的建设必须在世界的目光中保持清醒的本土思维。在他看来,只要把世界眼光和本土思维结合起来,一方面适当采纳欧美制度的长处,另一方面适当保存和发扬中国的教育,从而迎头赶上,创造教育和国家的美好未来。

历史感

郭秉文关注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主要不是为了记录史实,而是为了了解教育的过去,了解当前教育的起源,思考未来教育治理的方向。同时,他也用这种方式提醒教育管理者树立教育管理的历史意识。首先,郭秉文认为,现实是历史的一部分,是通过历史一步步演变的。郭秉文也认为,教育管理很大程度上不是管理问题,而是历史问题。许多现实的教育管理问题必须回到过去,以了解现实的起源,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其次,郭秉文认为,虽然现实是从历史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但今天未必比古代好。再次,郭秉文还强调,时事已经变了,适合古代的不一定适合今天。他提倡辩证的历史观,不迷信“今天赢过去”,也不陷入“复古主义”。

进步分子

郭秉文对教育改革持进步立场。他不是简单地拒绝或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内容,而是在肯定传统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倡导新兴教育价值和制度的同时,也关注其局限性、现实适应性和实施条件。因此,学校行政改革绝不能由严格强制改为放任自流,只能“循序渐进”。同样,在当时教育界普遍提倡的“全校精神”和“学生自治”的问题上,郭秉文也主张要慎重,不宜操之过急,也不宜操之过急。

性格评估

“东南大学之父”。(新浪。com)

"郭秉文先生是我们学校最有影响力的校友."(美国伍斯特学院)

郭秉文先生是推动中美教育交流的现代巨人,也是全面研究美国教育的先驱。

“在各国人眼里,中国人在外交领域只有顾维钧和施肇基,在教育领域只有郭炳文。”

人物轶事

开放女性禁令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高校,除了一些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外,大多只招男生不招女生。这种现象在教育史上被称为“女班”。4月7日,1920,南高决定从1920暑期正式招收女生。考虑到此举可能遇到的阻力,郭炳文、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人一致认为,南北应一致行动,* * *开放“女禁”。

收女生的消息一出,朝野一片哗然,流言蜚语不堪入耳。就连比较开明的张謇和南高老校长蒋谦也明确表示反对。经过郭秉文、陶行知等人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当时,一个名叫的女孩,在陈独秀、张等人的鼓励下,专程从上海来到南京参加考试。据她回忆,她曾多次在北大和南高之间权衡,最终选择了学风深厚的南高,因为北大太官僚。高等教育“女性禁令”的打破,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建立东大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成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他一致同意。郭秉文态度坚决,当即组织提案,将我校改为东南大学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奔走,尽管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校长。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立东南大学的知名度大幅上升。从学科结构来看,覆盖面全国第一(北京大学只开设文理、法学,中山大学开设文理、法学、农学)。无论是从师资条件还是学校设施来说,国立东南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都是一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协会亚洲部主任路萌博士访问中国各大高校,盛赞“国立东南大学为中国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充满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

国立东南大学的创办,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郭炳文在国立东南大学的创建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他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董事会制度

中国从东南大学引进美国大学模式,郭秉文从一开始就试图移植美国大学模式。南高-东大的选课制度、理事会、董事会,处处都有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与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立董事会;在大学功能定位上,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东南大学筹建之初,郭秉文借鉴欧美大学设立董事会寻求社会赞助、协助校务的经验,着手设立校董会。董事会的职权很大。根据1924正式制定的《国立东南大学董事会通则》,其职权包括: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审查学校预算和决算;选举教育当局的校长;决定学校部门的增设、撤销或变更;保管私人捐赠的财产;决定学校的其他重大事项。是全校最高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甚至高于校长。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和公立大学中尚属首次。1921年3月,经教职工大会决议,东南大学董事会成立。

董事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也为东大解决资金、物资供应、与当地政府的相处等各种具体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24年,东大建立生物博物馆,其中65438+万元由校董事会筹集;学校经理穆瓯初独资修建了东大农具研究所的房子,还捐了6.6万两银子帮助东大教师出国深造。

然而,大学董事会制度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问题。1924年3月,东南大学董事会以资金不足为名暂停工程,且事先未与董事茅以升沟通,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21年,校董事会在未征求业务部主任杨杏佛意见的情况下,决定将业务部迁至上海和暨南大学联合办学。杨看到报纸上的新闻,顿时勃然大怒,这也是他和郭秉文矛盾激化的最初原因。

在学校董事会的决定下,哪个系给的钱多,哪个系给的钱少,完全在幕后操作,往往无视教育规律,引起教授们的不满。致命的是,郭秉文利用了校董事会制度的缺陷,将自己的权力最大化。他任命私人管理人员,并且没有及时披露他的账目。他要求会计李忠霞只服从自己,李忠霞却趁机贪污。

筹集资金办学

在东南大学筹建时,他借鉴了哈佛大学维蒂希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图书馆的经验,规定如果有人捐楼,图书馆将以其别称命名。如果筹集资金建造一个图书馆,它的名字将被刻在一块铜牌上,挂在图书馆的大厅里。

当时,郭秉文得知,江苏省原省长春立自杀前曾立下遗嘱,将部分遗产捐赠给南开大学建校舍。于是他亲自写信给后任江苏巡抚齐,劝他在生前捐建东大图书馆,做好事。齐深受感动,以父亲的名义捐款654.38+50万元建图书馆。后来筹集到现金17000余元,图书2612种,大大改善了东大的学习条件。

中国科学学会

“南高”在世界科学界最典型的表现,大概就是中国科学社的整体存在。中国科学社与南高同年诞生,比南高早两个月,于1914年6月在美国成立。当时,以任红娟、杨杏佛、赵元任为首的一批中国留美学生看到“欧美国家的强大是应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成立了以* * *绘制中国科学发展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南高成立时,中国科学社的骨干成员还在美国留学。因为郭秉文在美国期间广交朋友,还担任了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会长。所以在他的号召下,这些人回国的时候,很多人被邀请到南高任教。1918,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总部设在南京。其主要成员先后申请南高、南高-东大,成为科学社骨干成员的聚集地。南高在1920改组东大时,文科的梅光迪、陈忠范、唐用彤、陈衡哲、卢志伟,理科的任红娟、竺可桢、张,农学的邹秉文、胡宪,工科的茅以升,商科的,教育的陶行知、,都是中国科学社的社员。

由于南高-东大与中国科学社的密切关系,南高-东大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这种关系也形成了南高-东大“重科学”的特点,迅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大基地”。

易长风暴

东南大学所在的江苏省,一直处于直系军阀的控制之下。1924 12.22北京政府下令讨伐齐的直督江苏,齐被迫退隐上海。

齐的谴责给郭秉文带来了厄运。作为国立东南大学,2/3的预算由江苏省承担,所以郭秉文不得不和齐搞好关系,而齐也确实给了郭秉文支持。这样,郭与齐的交往就成了党争有色眼镜中对直系军阀的依附。1925 65438+10月6日,段的北京政府在国务院仓促通过了免去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决议,教育部发出第一个批示,第二天在报纸上刊登。

大多数人对郭秉文被免职感到不解,连郭秉文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虽然郭炳文与江苏省直总督齐关系密切,但为了学校的生存,郭炳文提出的“士不干预政”、“士不归党”的主张是众所周知的。直到2月初《京华日报》刊登了吴稚晖致邵飘萍的信,大家才知道,原来是吴稚晖、汪精卫、李世曾等国民党人宣称郭炳文是“教育界的吴傅沛”,属于“直系人士”。此时,经过第二次直服战,直系军阀已经全部倒台,于是有人出来抓直系“学”阀,下台。

说郭秉文是“教育界的吴傅沛”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郭炳文和身为东大教授的国民党员杨杏佛之间的矛盾激化。由于为人诚实坦率,经常批评郭秉文的工作,言辞犀利,郭与杨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防止吴卷土重来,稳定大局,打了胜仗的部首领张和在前线叛逃的原直属将军冯玉祥,邀请皖系首领段暂掌京派政权。一方面请孙中山到北方共商国事。因此,国民党内的一些精英,如汪精卫、吴稚晖等人,在这一时期与段等人交好,他们的话自然很有分量。

郭秉文看到这个消息,就取消了回宁的计划,发电报给教育部和东大。没有抱怨,只是告诉学校要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希望教育部尽快让新校长胡敦福上任,避免“学校停办,学生退学”。

然而,东南大学已经是一片哗然。东大学生自治会随即发表全体学生宣言,表示强烈反对郭的豁免;东大大部分老师还以全体教职员工的名义打电话给教育部。东大行政委员会马上打电话给黄炎培和蒋梦麟,要求他们出面维护。

社会上很多知名人士也反对免除郭的职务。前苏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王朝阳在致电教育界时慷慨陈词:“董大国校长被无故免职,实在令人震惊。从此,学术界也将卷入政党的潮流之中。”“敢告全国,* * *表达真相,为学界留下一行人格,为教育界延伸生机。”当时已辞去东南大学教职的陶行知甚至指出,这是国民党“实行党性教育的先行者”。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教育部任命的新任校长胡敦福多次表示不会辞去东大校长一职。

1925 2月1日,东大董事会再次召开会议,决定否定教育部改变职位的命令,并邀请郭秉文照常赴任,先邀请他出国留学深造。由东大董事会和商大委员会组成临时委员会,协助两校行政委员会维持校务。

二月中旬,《民国日报》又刊登了汪精卫回复东大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说:“郭与齐国()的关系,在齐国未败时并未隐瞒,即如郭平日、明(汪精卫自称)所言,亦自称参与齐国外交机密。”汪精卫的信惹恼了郭秉文,他原本以为“公道自在人心,不必斤斤计较”。他随即在2月21日发表公开信反驳汪精卫:“文(郭秉文自称)与足下自1919年同舟赴美后,再未谋面,何至于来?”那么1919年我们同舟共济去美国的时候,东大还没有出生,苏度是李(纯)而不是齐(谢园),那么他为什么要参加齐度的密谈呢?如果这封信是一步写成的,那么这封信就是空中楼阁,一步就被盗了。”这封信让汪精卫对“与自己为友”感到尴尬,同时又有不负责任之嫌,一落千丈。接着,郭炳文又俘虏了汪精卫的军队,不仅让他难以收场,还让他干干净净:“文以为自己平时的个性是第一步,没有这回事。“我祈求民国日报刊登的原信能说清楚,好让我们证明是不是第一步,以解惑。”结果就没有了。有资料显示,汪精卫之所以如此努力地拱郭秉文下台,其实是想当东南大学校长,后来形势变化,未能如愿。郭秉文也在那个月去世,先是赴美进修,后在英国参加世界教育大会。

然而,郭炳文的突然离开并没有让风波平息。3月9日,原本声称不上任的胡敦福突然来到东大,到校长办公室,让文书人员交出学校印章。正在上课的同学闻讯,一怒之下,有同学对胡拳打脚踢。3月1925,11,教育部下令撤销东大董事会。6月19日,东大教授召开紧急校务会议,召集行政政府,退回教育部指令。

1925 4月18日,北京政府仍决定任命胡敦福为总裁,东大之势再起。胡请求江苏省政府派警卫保护他,但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