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是谁杀了汉末幽州的名臣刘玉?
刘玉,公孙瓒,这一对冤家。
作为政治家和外交家,刘玉虽然为国捐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却是一个壮志未酬的悲剧人物,最终被公孙瓒斩首。而公孙瓒的一生与刘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刘玉的崛起到去世,他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成也刘玉,败也刘玉”,真是一对冤家。
公孙瓒既不是一个关心世事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奸诈的小人。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勇敢无情的卑微武夫。虽然他跟汉末后来的昭烈皇帝学过四书五经,但很明显他的心性远不如刘备。
早年被任命为辽东长史,骁勇善战,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长达数年的对抗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后来因为刘玉绥靖政策的成功,问题基本解决,公孙瓒也跟着光了。与同时被提升为傅,公孙瓒也被提升为奋武将军,封为。按说公孙瓒应该很感激刘玉这个好上司好恩人,但结果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冲突,从一个战壕战友逐渐发展成敌人,最后不欢而散。
冲突一:种族问题。刘玉出任幽州牧后,主张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绥靖政策,公孙瓒则主张追击和暴力解决。结果证明,刘玉的政策是正确的。公孙瓒与各少数民族交战数年,对他们的战斗力有一定的了解。灵帝五年(公元188年),正值和反叛吴期间。公孙瓒与、邱激战。公孙瓒追击期间,因被邱围困在辽西关子城(今辽宁锦州西北)二百多天,粮草耗尽,将士死伤大半。最后“力战虽败,但与士卒同为战术,各散”,即分散突围逃命。无疑,这一仗是打输了。至少通过这次战斗,公孙瓒应该明白了武力解决问题的难度。然而,当刘玉准备提倡用绥靖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时,公孙瓒却唱起了反调。他的理由是:“胡夷很难抗拒。当因非客而求之时,今若增财赏,则造福汉人,且一时有效,而非长久。”观点是对的,但当时的情况不适合。我们认为,曹操北侵乌桓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这说明了在当时朝廷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刘玉主张的正确性。可惜公孙瓒没有听从刘玉的命令,反倒是刘玉的安抚工作卓有成效。当乌桓、等外族派使者去交流、加入时,公孙瓒在途中秘密派人暗杀这些使者。公孙瓒还派人劫掠刘玉为增进与少数民族感情而送去的礼物。至此,刘和公孙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公孙瓒为什么要对抗老大刘玉?据史料记载,公孙瓒嫉妒刘玉,怕刘玉立功对他不利。这种观点似乎有些不妥。不管怎么说,刘玉是他的上司,他做出了贡献,他的下属自然会得到提拔。这是一条定律。公孙瓒此时为官多年,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我觉得这可能和公孙瓒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公孙瓒是辽西灵芝(今河北迁安西)人。这一地区在汉代一直遭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公孙瓒早年可能目睹了外族的烧杀抢掠,对家乡人民的苦难深有感触。他对这些少数民族怀有强烈的民族仇恨,因此他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拼命阻挠刘玉。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公孙瓒和刘玉开始把这个问题联系起来。
冲突二:政治视野。作者在《沸酒谈三国:刘玉——三国初期最杰出的政治家》中提到,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后,他想回到东方的洛阳,于是秘密派刘玉的儿子刘贺逃出长安去找刘玉,让刘玉领兵迎敌。刘贺途中经过袁术的领地,把汉献帝的愿望告诉了袁术。袁术大概是想抢功,于是扣留了刘贺,假意答应一起行动,让刘贺下诏刘玉派几千骑兵,其实就是想拖延时间。刘玉收到信后,信以为真,真的出兵了。公孙瓒看出了袁术的意图,曾经劝阻刘玉不要出兵。因此,刘玉没有采纳它。本来是好意,就算不被采纳也没什么。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匪夷所思:公孙瓒的好意被刘玉拒绝后,他怕袁术知道他给刘玉出谋划策会怪罪于他,于是偷偷派自己的表哥公孙越去袁术那里示好。同时暗中唆使袁术继续扣留刘贺,抢夺刘玉派来的兵马。本来刘玉只是想救他,不料被公孙瓒摆了一道,两人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这件事,公孙瓒做的确实不光彩,对他也没多大好处。他还得罪了刘玉,他的政治眼光实在不怎么样。
冲突三:相互关系。按照当时东汉政权的任命,刘玉是公孙瓒的顶头上司,而从之前的冲突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远非上下级关系,而是像同级官员一样,各行其是。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现象的源头还是在于公孙瓒。当刘玉回到幽州时,他仍然会和公孙瓒讨论一些事情,但公孙瓒不理会刘玉,经常说他生病了,这使刘玉非常生气。于是,双方沟通越来越少,误会和矛盾增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发生战争,但刘玉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公孙瓒积极参加,耐不住寂寞,最后和袁绍发生武装冲突。先是双方在界桥激战,公孙瓒大败。随后公孙瓒再次发兵攻打袁绍,在龙川被袁绍击败。公孙瓒的实力被两场战役大大削弱。在这段时间里,刘玉作为公孙瓒的顶头上司,不仅没有出兵相助,反而袖手旁观,看着公孙瓒大败。可想而知,公孙瓒应该是极其愤怒的,否则也不会在战败后简单地在蓟县东南建一座小城,摆架子让刘玉难堪;刘玉在幽州担任牧工后,是“关心政府,关心人民和事情”,而公孙瓒“骄横跋扈,对人民相当侵扰”,这也让刘玉十分不满,矛盾加深。
正是这些矛盾导致了刘玉与公孙瓒的关系最终发展成敌对状态。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刘玉想趁公孙瓒兵败之机杀公孙瓒。为了谨慎起见,刘玉征求了他的部下的意见。东晋曹操魏攸劝诫刘玉说:“今天我们应该带头,以大众为目标,谋士和奴才是不可或缺的。嗯,文武双全,虽有小恶,应可容忍。”不得不说这是个馊主意,缺乏对公孙瓒本性的了解,但偏偏刘玉这一刻心软了,真的是个种虎。一年后,也许是公孙瓒越来越不光彩,刘玉与手下密谋“密令袭君”。领兵攻公孙瓒。当时公孙瓒的部下分散在外地,周围兵力不多。不得已,公孙瓒只能坚守,等待机会突围。刘玉派出的士兵作战能力太差,刘玉下令不得骚扰百姓,于是出现了久攻不下的局面。公孙瓒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招募了数百精兵,“放火烧风,直奔冲突”。他不仅成功突破,而且挫败了刘玉的企图。不久,他袭击了居庸城,活捉了刘玉和他的家人,最后杀死了刘玉。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一个骗局。本以为刘玉一死,公孙瓒和刘玉的恩怨就该结束了,可偏偏公孙瓒自己也不争气,他治下的幽州民怨沸腾,乌烟瘴气。老百姓自然怀念刘玉,他成就斐然,勤政爱民。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旧部与齐、咸,推举颜柔为乌丸司马,带兵为报仇。武王桓乔也率部与鲜卑骑兵策马复仇,最终在宝丘大败公孙瓒,斩首两万余人。袁绍趁机联合了先玉符等少数民族的队伍,率领数百人马攻打公孙瓒。此时公孙瓒与人疏远,无法反抗。建安三年(公元198),被袁绍斩首。
这对冤家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女人的善良只会养虎为患,害人害己,而勇敢无情只能是暴殄天物,最终难以成大事。公孙瓒和刘玉的斗争没有给幽州带来稳定,反而带来了一场浩劫。直到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幽州人才开始逐渐定居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是一个真正的官员,是曹操完成了刘玉未完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