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部历史人物传记

曹操述评

那时我还年轻

曹操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曹嵩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将来会开创一个新的帝国,更没有想到他会成为两千年来无数争论的焦点。但是曹嵩已经给儿子创造了足够的条件,可以保证曹操以后不会举步维艰,因为他是恒仆曹腾的儿子,虽然不是亲生的。

钟长士其实是宦官头子,权力很大,但经常被人看不起。但曹腾名声很好,当时很多自负清高的名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情。曹嵩以其父之名,也做了大官(吏部校尉)。后来通过贿赂,成了汉朝的邱。现在一般说国防部长或者总司令,虽然买了官职,但毕竟到了那个位置。

说曹操“少机警,多政治”,因飞鹰走狗被叔父指责,闹出“跳羊事件”,使曹嵩兄弟不和,从此无人能管他。

年轻的曹操游走于北京和洛阳之间,逐渐显示出超越常人的能力。当时的人物鉴定专家许子将认为他是“治国之才,乱世之奸臣”。曹操本人对这个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他沉迷于武术艺术,并准备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建功立业。

曹操年轻时的做官生涯大概是这样的:20岁时,提拔孝廉为,除了洛阳的北尉迁遁拜他。这种叙述很平静,但现实中有很多关注点。养孝二十是不可能的,估计也没有爷爷的位置;北尉时,曹操立彩棍,刑法严厉。以前晚上打他的简硕大叔,因为曹腾的原因,没能把曹操怎么样,却被放了官(提拔)。曹操亲属犯罪,曹操被牵连免官,才说要拜郎。

184年黄巾起义时,曹操二十九岁,终于等来了传说中的乱世。

曹操被朝廷任命为马背上的上尉,参加颍川之战。曹操在颍川之战中做出了什么贡献,已经失传了,但战后封他为济南相,当了一县之长。在济南,曹操依然奉行他的治国方略。“附贵族之长官多,赃乱,免打八;禁誓,汉奸奔逃,县界肃然起敬。”但是曹操怕得罪的人太多会被报复,所以辞职回家,躲起来就是为了复读(所谓春秋学不一样),其实是在等待新的机会。

这个时期的曹操,作为汉朝的一个衙内和中层干部,更应该说是一个把汉朝从泥潭中拯救出来的“能人臣”。这从他不断得罪权贵,想改变社会的腐朽风气就可以看出来。至于是否可以理解为哗众取宠,我觉得可以成立为一种理念,但我不愿意这么想。

才华横溢,前途无量

曹操不需要等太久,很快北方就发生了叛乱,于是曹操被朝廷征用,成为著名的“西苑八将”之一。其他还有袁绍、袁术、鲍欣、春雨琼,他们都是后来大家熟悉的人物,刀锋是他们的主管。

在这里,曹操见证了何进杀宦官、何进被宦官杀、袁绍被袁术杀的全过程,也看到了董卓入京、丁咚争雄、董卓专权的全过程。这一系列汉末政治事件,让人眼花缭乱,对曹操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还不完全清楚,但很明显,曹操对政治的认识,内心是更加清醒和理性的。

随着狄咸被董卓废除,一场更大的风暴警报出现了。董卓虽然掌握了帝位,却没有足够的威望说服大众,到处都在酝酿反董运动。曹操也在此时悄然东归,回到家乡组织抗董部队。

曹石在东郡有很大的号召力,曹操很快组织了一万多人的队伍参加关东诸侯的联合军事行动。纠正一下《演义》中的误导性说法,主张义勇军的是鲍欣,而不是曹操。诸侯也分散在从河南到河北的一大片关东地区,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军队聚集在一起。

孙坚是董盟中最活跃、最能打仗的人。他打败了华雄,董卓的统帅吕布,还有其他几个军队,让董卓胆战心惊。曹操是最坚决的一个,他在为群臣策划中充分显示了他的战略天才。从行动上看,他亲自领兵进入荥阳,与徐荣在汴水苦战。曹操因小夜曲败北,但力战已尽,逼得徐荣败退。

从曹操的言行来看,他对重建汉朝还是有点热情的,但在此之后,他会彻底放弃对汉朝的规划。因为他发现关东诸侯没有一个为朝廷打仗的,都在集结兵马,你来我往,各谋其利。种种迹象表明,汉朝已经失去了活力,作为一个王朝的历史即将结束。

于是曹操回到东方招兵,然后回到河内,开始参加诸侯的行列。

起初曹操的实力在诸侯中相当弱,所以依附袁绍。攻黑山,得东郡之治,攻黄巾,得兖州之治。黑山和黄巾都是农民军。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是用无数穷人的鲜血染红的,而我们现在骂曹操,是不公平的。

收购兖州的时间大约是192年,曹操正式升任一州之长,成为大诸侯。多亏了刘岱和鲍欣,他们不停地为曹操开道。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对曹操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以前从未担任过这样的职位。他和袁绍、袁术不一样。毕竟他的财力没有那么厚,回应他的人也没有回应二次元的人多。在他的控制下拥有相对较大的领土有助于他积累人力和物力。

曹操到了兖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人去接他在家的父亲。这本来是儿子的孝心,却变成了灾难。徐州刺史将军陶谦看中了曹嵩数百辆车的物品,半路杀了曹嵩一家(至于是不是陶谦本人的意思,不好推测)。愤怒的曹操下令血洗徐州。

陶谦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长者形象。虽然是名人,但在徐州也干过不少劫掠的事。即使他没有亲自下令杀死曹嵩,他也是松懈的。但陶谦和他的将军们真的不是那么好,他们不能抵抗曹操的攻击。1993年春和1994年春,曹操两次大举进攻徐州,陶谦的都城几乎全部被夺。

《残太多》是陈寿的春秋笔法。曹操后来会被认为是汉奸,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在山东诸侯齐来救,但是吕布和陈宫攻打兖州,曹操不得不撤,徐州才没有被屠戮。

曹操血洗徐州是他一生的污点,不管是不是为父报仇。估计陈宫会背叛他,跟这个有关系。后来他强硬的性格不断被人诟病,这也是人性使然。谁喜欢魔鬼?

恶霸之路

1994年吕布攻兖州,对曹操的人生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主力远在徐州,因为陈宫在兖州的影响力,也因为吕布的名气,兖州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完全落入吕布手中。于迅和程羽是确保曹操不会无家可归的英雄。他们一起救了几个小县城,让他回到兖州后有了和吕布抗衡的基地。

曹操的不忠在兖州开始显现。当他得到于迅,他说于迅是他的卵巢,显然把自己放在汉高祖的一般位置。他的谋士们在给曹操出谋划策的时候,还说巩固兖州是“帝在汉中,武拒河内”,也不看看实际存在的皇帝,好像天下已经是他们的了。

但是,曹操和他的谋士们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方向。他们没有欺负刘备,而是对吕布发起了全面进攻。吕布虽然在战场上有着不可阻挡的作用,但他并不擅长战略和政治。曹操曾经说过,吕布在撤出徐州的时候,没有在泰山这个危险的地方设下埋伏,说明他是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后来在和曹操的斗争中也非常明显。

这场战役持续了一年左右,最后吕布被赶出兖州,曹操得到了自己的河内。不管他在《三国演义》里有多尴尬,都没有改变这场战斗的结果。

1996年是曹操称霸天下的转折点。

在兖州和吕布争论的时候,汉献帝很痛苦。因为李傕和郭汜之争,皇帝开始东归,在关东传将军之言。曹操看到汉朝残余的号召力,果断领兵西进,然后拖着汉献帝拖到许昌。许昌是曹操刚刚从黄巾军手中抢走的地盘。)

不管怎么说,汉献帝两年的漂泊生活结束了,高兴之余欣然让曹操掌握朝廷大权(他能说不吗?)。不管是记尚书还是将军司徒,都无关紧要,因为曹操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傲慢的袁绍也需要曹操封官,但是袁绍的实力还在,曹操让出了大将军的位置。

其实,对于皇帝这个角色的理解,曹操和他的智囊们并不清楚。袁绍的谋士有的看到了,刘备的谋士有的看到了,但都不能像曹操那样果断地称帝。郭汜、李珏、杨奉、董承等人都曾经有过皇帝,但他们都没有用皇帝的名字来做文章。只有曹操,一旦皇帝在手,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王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拥有一个皇帝的好处。

曹操曾经是袁绍的小弟,做什么事情都是一眨眼的功夫。现在他的官位已经爬到了袁绍之上。刘备凭空得了一个徐州。曹操早就看上了,现在他有办法了。一道圣旨,刘备顺从地带了一支并不十分强大的部队去和袁术作战,连徐州的虎将吕布都没有,最后还赔上了老婆孩子。

袁术是汉末的一个骄子。他觉得当汉朝的地方官没意思,干脆当了皇帝。这自然是捅了马蜂窝的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死而不僵,有四百年历史,无论汉朝有多无望,尤其是在士人中。曹操以汉政府的名义讨伐袁术,正大光明,袁术在军事上不是对手,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吕布、张绣等稳定关中的将领来说,都是打皇帝的仗,就算别人知道,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等待被吞并的命运。所以从1996年到1999年,曹操在很短的时间内控制了南起淮河,东至大海,北至黄河北岸,西至华伟平原的广大地区。

当然,并不是否定曹操的军事能力。皇帝只是一个出兵的皇冠理由。他和他的将军们必须在战场上这样做。各种历史评论对他军事水平的论述多到无法一一再现,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曹操的军事能量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军事领袖。没有必要用曹操之前的败绩来贬低他的形象。胜败乃兵家常事。哪个将军能说自己不战而不败,夸张点说,能不损失一兵一卒?最后的胜利说明曹操最有能力掌控战局。

这种能力是方方面面的综合,包括战略规划,包括自己的阴谋,包括用人,包括后勤,包括政治。曹操也许在某一方面不如某人,但综合起来,谁也超越不了他。

还是得说,皇帝给曹操的天下霸权增加了一个很重的砝码。不能过分夸大。

平定北方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虽然不是最好的时候,但是曹操还是赢了。

就实力而言,曹操弱于袁绍。

说到袁绍,就是优柔寡断的形象,但其实袁绍在诸侯中还是比较优秀的。元谷四世是三秀场。事实上,袁绍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所以他小时候在家里的地位并不高,甚至成了诸侯。他哥哥袁术还是看不起他。大概就是这段经历,让袁绍当上了下士,做出了相当大的决断,从他不听董卓的话,果断攻占冀州,到与公孙瓒之战失利后的崛起,都可以看出来。

反而是袁绍取代袁术成为袁家的形象代表,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曹操形成了长期的强大压迫。至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屡战屡败,可能要归咎于袁绍此时的自负,认为天下最强,自己凭实力就能横扫一切。我看不起曹操,我不再听我手下的话。我不想在外面网开一面,我也不决定怎么做。大好形势白白浪费了。

曹操为赢得战争做了细致的工作。他和他的谋士们仔细分析了打败袁绍的可能性和方法,派钟繇去长安,稳住了关中的首领,又争取到了张绣的叛变,平定了刘备的叛乱,又派臧霸去青州,让袁谭无法西望,然后集中主力,选择了官渡这个对他有利的战场。

伐阎良与文丑,焚巢,自然是曹操及其部下的战略武功。正面战场在故宫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官渡相持战的专家,各种奇袭主要由黄旭等人完成。曹仁负责平息汝南叛乱的后路。

因为战争长期相持,曹操打得很辛苦。袁绍在正面战场上全副武装,粮食充足。袁绍的老家在汝南,在后方看到曹操可能战败,一拥而上。正如于迅所说,曹操必须苦苦支撑,等待战斗机的到来。袁绍在吴朝犯错,张高投降,曹操才松了一口气。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称霸的基础,但这只是一个基础。相比曹操,袁绍还是有一定优势的。他和公孙瓒虽在北方征战多年,但损失远不如黄巾重灾区河南。后来董卓和袁术的人马都被留下了,那么他们能积蓄多少力量,至少也比不上河北。袁绍虽然官渡之战失败,但也只是损失了一点士气和民心。妥善安排兵力仍然不是曹低估的一股力量。

至于曹操有什么优点,我不想再找了,因为一个成功的领袖肯定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刘备等人。

秦风总评

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从小就接受了反曹的观念。虽然长大了,学习了,但还是不改初衷。所以我在评论曹操的时候难免会有所偏颇,但我觉得我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什么大罪。

刚会看小说的时候,喜欢诸葛亮的巧妙算计,但是了解历史之后,才知道曹操其实比诸葛亮更聪明。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三国时期军事政治斗争过于集中,曹操一生有数十次重大军事行动。在这些活动中,曹操表现出了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卓越才能,怎么赞美他都不为过。至于偶尔的小失误甚至赤壁般的溃败,我们还是不能说周瑜比曹操强。

政治上,曹操整合了汉末混乱的政治事务。如果我们相信他是忠于汉朝的,那么他作为汉朝的救星,表现出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如果我们相信他是铁了心要取代汉朝,那么他为开辟一个新的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仍然显示了他的高明的政治手腕。经过四百年的风风雨雨,汉朝真的失去了活力,是时候用一个新的王朝来取代他了。所以曹操的出现是适合时代需要的。

按照一种流行的观点,谁能给人民(穷人)更大的好处,谁就有存在的理由。曹操的治理无疑比汉朝给了更多的好处,所以我支持曹操这一代汉朝。我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给下层民众的好处没有刘备多,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曹操和汉朝之间的选择。其实曹丕和他父亲不一样。曹丕骨子里太接近汉朝的腐朽之辈,而他儿子的精神又太强大,所以魏不能长久。

不过,我只是佩服曹操的政治军事能力,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不喜欢他。不喜欢他杀城,不喜欢他杀人,不喜欢他白白杀名人,不喜欢他贪恋花。有人说政治家不是圣人,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克己,但如果一个政治家克己严于律己,在印象中就无意拿高分。这方面我喜欢诸葛亮。

我知道唐太宗称赞曹操,毛泽东也称赞曹操。对特级大师的敬仰一度掀起热潮,老郭也深陷其中。他们欣赏曹操,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本。都是时代强人。他们和曹操一样,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和天下的命运。他们看问题的方式是宏观的,这叫远见。比如打胜仗只要像曹操的就比较合适,搞政治只要像曹操的就比较合适。借鉴前人的经验很重要,所以我觉得他们喜欢或者赞美曹操是有道理的。

但我不会赞美曹操。到现在,我还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曹操这样的领导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至于有多不开心,有多不开心,很难解释。

现在的强者应该还是喜欢曹操,向他学习,努力超越他。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安静懦弱的人,请注意不要和这样的强人发生激烈的冲突,尤其是这样的强人是你的上司的时候,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