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成长调查报告

#报告#引言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以下是大学生心理成长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成长调查报告(一)

摘要:本次调查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社会学院历史07班的学生是典型的。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实丰富的信息和生动的事例,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比较成功。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

本活动以社会学院历史系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考察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发放问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93。75%,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90%。本报告采用有效问卷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个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第一,学习问题

在这次调查中,学习是学生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比如第33题“从大到小排列以下各项造成的心理压力”,44%的同学认为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这说明有近一半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尤其是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走过紧张的高考,很多同学无法适应大学开放轻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者紧张到无法摆脱高中的应试教育,或者觉得生活空虚,整天无所事事,荒废学业,虚度年华。再比如问题29,“你觉得你上大学后的挫败感是什么?”其中33%的学生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说明大一学生在学习上急需指导,寻求心理成就感。

第二,业余生活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45%的人觉得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学生更注重学习,学习自觉性高。其中,56%的同学在第三个问题“你课余时间主要做什么?”相反,只有10%的学生选择玩游戏或网恋。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

第三,经济生活

现在大学生经济生活困难不大。第六个问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够吗?”在中学阶段,67%的学生基本够用,11%的学生有剩余。同时,在第七题“你是否认为每月的生活费对自己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60%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因经济生活而明显下降。

第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本次调查的突出问题。第33题“请将以下各项带来的心理压力从大到小排序”,33%的同学认为是“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在问题8中,“和一群朋友在一起,你是否经常感到孤独或失落?”79%的学生选择“是”或“有时”,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样,第29题“上大学后,你有什么挫败感?”33%的学生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与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数相当,可见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是本次调查中学生最严重的两个问题。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日常生活中,我的焦虑范围较窄,与人交流的机会较少。刚到大学的时候,面对这么开放自由的环境,这么多同学。面对那么多的公共场合,我无所适从,很迷茫,所以羞于表达自己内向的性格。在城市长大的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所以很难了解农村学生的情况。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缺口。同时,在问题20中,“你认为大多数人不可信吗?”有78%的学生认为“有”或“偶尔有”。这反映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

第五,心理平衡

第1题“你觉得现在的学校和你理想中的大学有什么差距?”在中学阶段,有56%的同学选择“很大”,这反映出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学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第13题“你觉得自信吗?”69%的同学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候不太自信”。第五个问题“你觉得现在大学生活中自己最差的是什么?”有57%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这两种情况都反映出我们同学对自己不够自信。然而,在问题23中,“你的烦恼很难说出口吗?”你经常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吗?“只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问题。问题26:“你是否一直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你在为之不懈努力吗?“只有31%的学生认为是‘是’。这两个问题也说明学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未来没有信心。以上问题从不同角度说明学生没有达到心理平衡,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本次调查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他们是社会学院07级历史班学生中的典型。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实丰富的信息和生动的事例,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比较成功。本次活动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再次对海星研究会和07历史班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

1,北京大学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范福民,王建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2-30。

2.10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得失分析马建青中国心理健康杂志1998-01-20。

大学生心理成长调查报告之二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意识早已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也随之增多。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心理发展能否健康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和综合的复杂过程。要掌握一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维护校园稳定的技巧或策略。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应付策略

众所周知,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指心理健康。《辞海》说:“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各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具有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状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日益激烈的竞争明显加大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增多。通过各种调查和统计,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健康水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意志薄弱、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信、依赖性强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天因素。

虽然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但作为生理和心理的一个整体,人的一些活动更多的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精神疾病。据调查统计和临床观察,精神病人家属中,血缘关系由远到近,发病率由少到多,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与人的生理发育阶段相一致。如果个体的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生理年龄,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太成熟可能会有很重的心理负担,而太幼稚可能会成为社会竞争的牺牲品。总之,遗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二)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后天因素。

家庭环境是个体的主要生活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个体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家庭环境是否和谐民主,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潜能的发挥,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过于保护,孩子会逐渐产生依赖性,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性,减少与他人交流和适应社会的机会,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总之,家庭环境因素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很容易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学校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个体教育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条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来实现的。如果学生负担过重,师生关系不和谐,同学关系不和谐,学生就会心理紧张,情绪低落,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会影响他们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目前,各种网络的诱惑越来越多,如游戏和不良网站,这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个体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性格,这些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发展。

第一,个体有各种认知功能。如果个体的认知、需求或动机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心理偏差或精神疾病。一旦认知严重失控,也会损害人格的完整性,从而导致人格异常。

其次,人的情绪是多成分多层次的。它们是个体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情绪是否积极,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稳定积极的情绪使人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相反,波动和消极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再次,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人格倾向,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比如面对挫折,有的人消极应对,自暴自弃;有的人正视现实,努力工作,这是性格使然。研究表明,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如谨慎、完美、优柔寡断、冷酷无情、敏感狭隘等,容易导致强迫症。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水平

由于升学压力,我国中小学很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因此,进入大学后,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如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或教师,调动学校心理协会的力量,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册,放映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影片等。,并组织参观心理健康图片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机制。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越来越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定期对大学期间不同年级或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新生进行心理调查,对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并进行管理,记录问题学生的问题;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长期关爱,由于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一些现象可以充分看到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的本质,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的发生。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工作,事半功倍。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科学依据,贯彻了“预防重于治疗”的方针,体现了发展性咨询的原则。

同时,我认为高校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等长效措施,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学生心理档案,家长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困扰,与学校一起制定辅导计划,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力量,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家庭和学校才能形成合力,防止真正的危机,从而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往往是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的。因为一个人心理发展的方向是由他的思想和价值观所主导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党中央早就强调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学生,把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习、成长、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而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和道德水平。因为两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二者紧密结合,将心理咨询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作为育人的阵地,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统一体,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生活环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轻松的感觉,能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缓解学习生活中的焦虑,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十分有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很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集体活动。如果课余时间太多,学生会觉得校园生活单调无味,可能会形成对一些有害活动的热情暗流。所以学校要适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

它应该是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和讲座,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艺术书法展和影视欣赏,实用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还需要设置一些全校性的传统活动,如学雷锋、迎新活动、田径运动会等。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主动参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激发积极的团队意识和上进心,增强集体观念,锻炼意志,学会与人交往,认识和理解社会问题,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还要利用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读报栏、宣传橱窗、阅览室和名言警句的作用,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思想和行为,约束不良作风,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方法,使整个学校充满正确的舆论氛围,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

苏。大学生心理咨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