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
1919年,中央防疫研究所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工程研究所。它只有牛痘疫苗和狂犬疫苗,几种死菌疫苗,类毒素和血清都是粗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长春、兰州成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并成立了中央(现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对生物制品进行国家质量控制和监督,发放菌种和标准品。
后来在昆明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和研究脊髓灰质炎疫苗。
生物制品现已拥有庞大的生产和研究队伍,成为免疫学应用研究和计划免疫的科技指导中心。
唐在1957证明沙眼的病原体不是病毒,为我国生物制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面,接种生物制品效果显著,是公共卫生措施中效益最好的。这不仅是一项国家或区域措施,也是一项世界性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于1966年发表宣言,提出要在10年内在全球消灭天花,正式宣布天花于1980年在地球上消灭。
1978年,世卫组织制定了扩大免疫规划,为全世界儿童进行免疫接种。
EPI用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分别是卡介苗预防结核病;预防麻疹的麻疹活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百白破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全世界的儿童都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1981中国响应世卫组织号召,实施计划免疫,按要求使用四种国产疫苗预防六种疾病。
从65438到0988,全省疫苗接种覆盖率达到85%。
1990,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85%。
诊断制剂的增加和方法的改进促进了实验诊断水平的提高;它已被应用于血清流行病学和疾病监测。
我国生产血液制剂已有30多年,品种逐年增加。
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生物工程的研究改变了传统观念。
微生物的结构、生长和繁殖、传染性基因等。也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现在可以识别、分离、提取蛋白质中的抗原决定簇,然后人工生产合成肽疫苗。
我们对微生物的遗传基因有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将所需的抗原基因重组到无害的、易于培养的微生物中,改造其遗传特性,在培养的过程中产生所需的抗原。这被称为基因工程,从中我们可以开发一些新的疫苗。
20世纪70年代末,杂交瘤技术出现。通过将传代的肿瘤细胞与能够产生抗体的脾细胞杂交,可以获得能够传代并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叫单克隆抗体,属于细胞工程。
这些单克隆抗体可广泛用于诊断试剂,有些还可用于治疗。
随着科学的快速发展,生物制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染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还扩展到了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甚至突破了免疫制品的范畴。
(生物工程;bion)
1994年,曾邦哲提出了系统生物工程的概念(曾,中科院),以系统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合成生物学对细胞计算机、生物反应器、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成为20世纪的前沿技术。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
在这五个领域中,前两个作用是将常规细菌(或动植物细胞系)作为特定的遗传物质受体,使其获得外源基因,成为可以表达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工程细菌”或“工程细胞系”。
后三者的作用是为这一潜力巨大的新物种创造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并进行大规模培育,从而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物工程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动植物、净化等。
它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提供光明前景。
早老素同源蛋白PSH的晶体结构。
2015、10、尿蛋白+1、尿蛋白+2、尿蛋白+3、DNA甲基化模式与史诗记忆、珍贵海螺等应用案例写入脱氧核糖核酸、卫生防疫等医疗卫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