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桑葚原产地的说法是什么?

我国桑树分布在各省、市、自治区,是蚕桑生产的发源地和桑树的起源中心。现代考古证明,河姆渡人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丝绸,5000多年前就开始了桑树人工栽培和丝绸工业生产。由于桑树利用和栽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生态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桑树种质资源,对我国蚕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是桑树的起源中心,有以下几种说法:(1)根据出土文物考证。

1926年,在山西夏县尹喜村仰韶文化遗存中发现一枚“半切茧壳”。据科学测定,距今约5000 ~ 7000年。1958年间,浙江吴兴县前山阳地区出土了一批丝织品,包括绢片、丝带、丝线等,距今5000年,说明新石器时代就有养蚕业存在,证明我国古代先民发明养蚕业至少有5000年。

(2)中国古代文献和纹饰记载详细。

商代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象形文字,其中桑象形文字有六种* *。这六种桑树文字不仅是六种不同的刻本,而且还显示了不同树型的各种象形文字,说明早在3500年前,我国的桑树栽培技术就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近代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有乔桑、桑、狄桑等多种采桑图案,说明桑在周代已大规模种植。《孟子》中有“一屋五亩,一树可桑,五十人可衣”之说;史书记载“桑麻因山海、沃土、千里而适树”,“邹、鲁滨和司颇富桑麻”,都反映出战国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桑树种植已较为普遍。

(三)蚕桑生产技术向外传播

据文献记载,丝绸是先出口的,然后蚕种、桑种和技术才传播到国外。公元前3世纪,中国以丰富的丝织品闻名于世,希腊人称中国为“丝绸之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代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后被中外史学界称为“丝绸之路”。蚕桑在汉代陆续传入中亚的君士坦丁堡和欧洲。《史记》和《汉书》记载,周初姬子在朝鲜传播田地和蚕织。它在2世纪左右被引入日本。

(四)中国桑树种质资源丰富。

千百年来,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培育了许多桑树品种。周代尔雅有女桑、桑、桑、桑的记载。20世纪30年代以后,魏人贾思勰的《齐·姚敏书》载:“此世有荆桑、之名”,“蚕随芦桑长大,以荆桑、芦二桑为食”。元代《王镇农书》载“桑种甚多,名扬天下者有荆、鲁;凡枝叶丰满者,鲁之类也。”后来随着桑树栽培的发展,品种增多。明末《沈氏农书》写道:“桑植以荷叶桑、黄头桑、木竹青为主,其枝实,不易腐,有目有目,有二筋;其中五头桑和大叶次之,细叶最低。还有一种火桑,能比其他品种早养五六天的早蚕。”1638年间,清初张彦珍《鸟青文献》中记载的桑树品种有密烟青、白桑、荷叶桑、鸡脚桑、碎桑、尖叶桑、晚青桑、火桑、山桑、红头桑、国槐、基沃桑、朱穆桑、鸟桑、紫藤桑、望海桑等。1874年,清同治年间,王日臻撰《湖蚕记述》,增加了“桑麻、扶阳桑”等品种。目前,中国国家镇江桑树种质资源公园保存了近2000份12种、3个品种的桑树种质资源,不仅形态多样、特色鲜明,而且适应不同区域和栽培条件。四川的大花桑、黑油桑和早熟优质叶小冠桑。浙江高产广适荷叶白(胡32)、高产优质桐乡绿(35)、早实早熟火桑。广东省早生抗剪切广东桑。安徽大叶瓣。山东省适宜带枝带芽采收的大鸡冠花和小鸡冠花。河北高产大叶桑葚牛筋罗望子。胡桑,出生在陕西省早,是一个密集的节日。黑格鲁和白格鲁,适合在山西省采伐和收获。新疆的果叶两用白桑,以及各种抗性的品种,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宝贵遗产,成为我国桑树种质资源的宝库,育种的重要材料,在生产利用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