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有多少古代渡口?

《黄河万里沙》和《我看不到你,黄河的水是怎样流出天堂,流入海洋,一去不复返的》...古往今来,大量关于黄河的诗词为我们记录了黄河的兴衰。作为一条曾经承载着中华民族兴衰的河流,今天依然留给我们无尽的未解之谜。黄河里有几个古渡口有万里那么长?这些古代的渡船都有着怎样的传说?它们是怎么来的?

民国老照片:禹门口黄河古渡

有人曾说,如果黄河是一条龙,那么黄河沿岸的古渡口就是龙的鳞片。其实这句话也应该说古代的渡口是渡河的基石。如果黄河上没有数不清的渡船,黄河顶多是一潭死水,没有多少生机。

黄河阻隔两岸,渡口使天险近在咫尺。谁也说不清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要经过多少古老的渡口。轮渡作为连接两岸、沟通不同人群的支点,给人们带来了难以言表的影响。

扎陵湖渡口

第一个黄河渡口是如何产生的,是人们想知道,但又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可能是原始人放牧的需要,也可能是战争的起因。其实自古以来,万物的起源都是一个不清楚的问题。

一般认为,黄河上的第一个渡口是在鄂陵湖和扎陵湖的交界处。我去过一次,那里河水极浅,藏族同胞的牛羊很容易就能跨过黄河。看着黄河两岸随意游走的自由牛羊,不禁想起中下游人过江的情形。两者真的有“天壤之别”。

扎陵湖渡口

其实严格来说,这个路口的渡口并不是黄河第一渡口。万里黄河第一渡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既然说不清楚,就没必要说了。

说起黄河上的古渡口,就不能不说到青海省玛多县,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一座以黄河源头为标志的牛头人纪念碑。也被一些人称为黄河第一县。

青海玛多黄河源头的象征——牛头背

黄河上游第一个大型渡口就在玛多县城边上。只是过去的渡口现在变成了公路桥。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大桥稳稳地跨过黄河,南边的果洛、北边的西宁的车辆都从这里经过。然而,在黄河上建桥之前,人们必须乘渡船过黄河,或乘木船或木筏运送各种货物和过黄河走亲访友的路人。所以有人称这里为“黄河第一渡”。

“万里黄河万里沙”。不同的渡船留下不同的故事。虽然很多渡口已经被各种道路和桥梁取代,但这并不影响民间故事和传说的传播。黄河渡口的名字也充满了浪漫,莲花渡边就像是莲花从那个地方来的地形;青石渡因那里的青石而得名;君子穿越起源于那个地方流传的民间传说;索桥渡是因为在那个地方修建了一座铁索桥。

金毛

不同的古渡船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黄河沿岸的每一个古渡都与战争息息相关,有些甚至与少数民族有关。可见,黄河渡口不仅是汉族独有的,也是生活在黄河两岸所有人的渡口。

其实总的来说,黄河古渡还是比较平静的。黄河的水面虽然很宽,但是很少有汹涌的急流。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方便地过河。比如甘肃靖远的小口渡,地处红山峡谷,但人们选择在黄河拐弯处摆渡,这里河道狭窄,水深较缓,是过河的好地方。

青石渡

汉代青石金遗址

今天,黄河上仍有大量古老的渡口遗址,如临津渡口、金城渡口、恒城渡口、风陵渡、孙口渡口、大禹渡口和金毛渡口,这些渡口已使用了数千年。“野渡无舟渡本身”是古人描述的古代渡景。其实黄河上很多古道口自古就是交通要道,鲜有冷清景象。

渡口是人们过河的基石,与河流相互依存。河流创造了渡船,渡船给大河带来了生机。

林金都

在今天的青海、宁夏、内蒙古、陕北、山西等地,保存了大量的黄河古渡遗迹。仅宁夏黄河上就有16处古渡口遗址,而青海黄河上有30多处渡口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许多居住在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的少数民族通过这些古老的黄河渡口“放马南下”。

很多时候,黄河经常实行关金并存。官渡有木船、木筏等交通工具,有的渡口还配有水手或船工,有士兵和水手、船工等人员管理渡口。所有的工资和费用都由政府支付。

恒成都

恒成杜诗杯

据记载,明清时期宁夏共有16处古渡,包括横城、高崖、李湘、码头、何琳、永康、昌乐、新墩、宁安堡、广武、老鼠嘴、张艺、青铜峡、冰沟、颜泉山、田家滩南,其中以横城渡口最为著名。

恒城渡口位于银川市以东30多里的黄河东岸。横跨河西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绿野。有专家考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恒城渡口是古代黄河渡口,有宁和台,是明代为保护这个渡口不受阻碍而修建的防御设施。这个平台高5.5英尺,上面建有3个亭子,四面建有翅膀。平台外面有一堵墙,周长90多英尺,高2.4英尺。墙的四面都有沉重的门。管理渡口的官员和守卫渡口的士兵都住在宁和台上。记载“渡城之危,为陵州之障。”

莲花都

莲花都

莲花渡,又名黄河夏渡,位于今甘肃省永靖县莲花村炳灵寺附近。唐代称杜风林,北宋改称安乡官渡。明初,这里常年驻扎着一千户人家。明朝嘉靖年间,年号刘卓请求清廷批准使用官银,只选用船夫的名字进行公务,改名莲花村渡口。

在几千年的烽火岁月中,这些古老的渡口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他们虽然沉默,但黄河荡漾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兴亡史。

风陵渡

君子井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城镇。镇外是黄河古渡君子井。镇名叫河口镇,这里是黄河转向南,进入晋陕峡谷的地方。

君子井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据《子简·刘治》记载,东汉桓帝(公元147年至167年)西访榆中(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后转东到(今河北北部)。随行人员中有一位洛阳商人。因为迷路,他去了君子渡口,天津于安排他过夜。

孙口渡

孙口渡石碑

第二天早上,金昌推门叫他起床赶路时,他已经直挺挺地死在炕上了。没有办法,金昌只好当场把他埋了。后来,这个人的儿子从洛阳来到这里寻找他的父亲。当他得知父亲去世后,他决定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打开棺材后,他发现父亲的金银物品完好无损,没有任何损失。于是桓帝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君子井。

银口渡口是丝绸之路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渡口之一。这个渡口位于靖远县东部,祖厉河流入黄河的地方。相传汉武帝年间,这里有个渡口,叫贤阴口。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千百年来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曾有匈奴、鲜卑、羌、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此放牧。

大禹都

大禹都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都有提及,但为数不多。其中《三国志·魏徵》记载,东汉末年,凉州陆水浒(匈奴的一支)起兵骚扰河西,曹操命张率领数千人马渡江平叛。张领兵到金城后,部下建议小夜曲不要深入。陆水浒知道消息后,在阴口渡口埋伏了七千骑兵。张知道后,采取了东引西的策略,派了几个骑兵去使。

靖远索桥渡位于靖远县黄河边。荆说:“隆庆首先创造了一座通向未来的船桥。”后来被上涨的河水冲走了,它还是坐船过河。因为在小口子村2公里外的黄河岸边,所以又叫小口子渡口。公元1614年,人们修建了河西索桥,用缆绳把船拴在河上,上面盖着木板,供人通行。这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大禹雕像

古代黄河上有很多桥,大部分在青海,当地甚至有一个传说:“黄河过江,湟水建桥。”可见古代青海有很多桥。

无论是桥梁还是轮渡,其目的都是连接两岸,是为了解决黄河上的丝绸之路干线上的交通问题而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