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化
西夏原本是一个游牧部落。公元1世纪佛教东传凉州刺史后,这一地区的佛教逐渐兴盛,并在西夏建国后开始创造自己独特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内蒙古鄂托克旗白岩窑洞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西夏时期修建了大量的佛塔和佛寺,其中以承天寺塔最为著名。西夏的佛经,萨迦派的佛塔,额济纳旗黑水城发现的彩绘观音像,都是沙漠中的重大发现。此外,西夏还大力发展敦煌莫高窟。公元1036年西夏征服归义军后,占领瓜州、沙洲,拥有莫高窟。从夏景宗到夏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对莫高窟进行修缮,使其更加辉煌。当时的莫高窟是用绿漆粉刷的,接受了中原文化和回鹘、吐鲁番风格。此外,西夏文化还以西夏文字为代表,又称舒凡。佛教和汉学在西夏的建立,增强了西夏的民族意识,使人民“通晓佛教汉字”,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李元昊曾颁布秃顶令,命令全国男人三天之内必须秃顶,违者将被枪毙。西夏还建立了薛范和国子监。历史学家戴希章曾在《西夏记》中说:“傅西夏申报文物,但不能与宋相比。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制定公文,制定新法,推广汉学,建立德服,设立博士弟子。尊孔子为文宣帝,几乎是素质问题,与辽金抗衡也不是不可能!”西夏儒学的发展是一种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制度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从李开始到西夏结束,历代皇帝都要学习和模仿汉制。如李时“设中官,异于羌人,为儒生,渐为中国之风。”当李德明是“一个大方块,一个薄仪器,就像中国制造的一样。”。西夏的党项族世代崇拜孔子,推崇汉文化。除了尊儒术、尊文学之外,他还编著了《李晟义海》、《三才杂子》、《基德》、《辛集词小传》、《辛集李和》、《德石爻文》等多部整合宣传儒学的著作。其儒学由夏、夏、夏、夏崇宗等提倡,至夏仁宗而盛。
夏在建立官制的同时,将佛教和汉学确立为文化修养的摇篮。为了重视薛范,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的诺埃里·任荣主持薛范,并在薛范各州设立教授来授课。西夏大致有五所学校:薛范、国学、小学、宫学、国子监。西夏建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在中后期也发展了科举制度。夏崇宗后期,科举开始设在童子部。1147年,夏仁宗又成立了男孩部。西夏后期,官员基本靠科举选拔,无论是蛮族还是宗室贵族,从科举进入仕途都成为一种必然的途径。
西夏崇尚汉文化,但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多,大多是诗词和谚语。诗有几种,宫廷诗、宗教诗、启蒙诗、纪年诗、史诗。西夏诗有节奏,一般结构对称,一般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有多言体,每首诗音节数不一。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大诗颂》,歌颂西夏文学的奠基人叶立人容。史诗作品《夏生根赞歌》多为民间传说,其词句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其中前三句:“黑头石城近大漠,红脸父白河,高密药国在彼岸”,为西夏学者研究西夏历史渊源所用。此外,还有新修订的《国子监歌》,歌颂国子监的重建,具有宫廷诗的风格。夏崇宗非常重视文学,我曾写过《灵芝之歌》,由大臣王传唱,成为佳话。
西夏谚语工整工整,结构严谨,字数不一。它们的内容广泛反映了西夏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人民的生产、风俗和宗教。著名的西夏谚语集《新词语集》由西夏人梁德阳于1176初,王忍之于1187年编,共364篇,包括《谚语不熟勿言》、《千千人》、《万人》等。
西夏皇帝非常重视西夏国史的编纂。李德明时期由沃道冲负责编写西夏国史,他的后代也是如此。夏仁宗设立翰林院时,命王澍、焦敬言参照《宋史》编纂国史,并负责编纂《施立录》。罗世昌于1225年被罢官后,撰有《夏果史记》,可惜已失传。
西夏建国前夕,为了暗示自己的语言,夏派野尻创制西夏文字,于公元1036年出版,又称“国文字”或“番文字”,在与邻朝交往中使用西夏文字。字的构成和六个汉字差不多,但笔画比汉字多。西夏作家顾认为西夏与汉语的关系是“末异而同考”。西夏文字产生后,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法律、文学、医学著作、铭文、钱币和符号中。夏廷还建立了薛范,由叶立人荣主持,并派贵族官僚的子女翻译中国经典和佛教经典。为了翻译汉夏文字,还有一本顾乐茂才在1190写的《番汉同步手里的珍珠掌》。序言是西夏文和汉文的,内容是一样的。正所谓“不学字,则与民不合;不懂中文,就在汉人之中。”说明这本书的目的是方便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是今天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钥匙。
图集资料来源西夏立国,是巩固和发展奴隶制的需要,大规模的掠夺和镇压,保守的儒家思想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元好问和叶立人容力图消除儒家思想的影响,适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他们还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立仪——建国后元昊称帝。他没有穿宋朝的衣服,而是穿了一件窄窄的白衬衫和一顶红色的毡帽,头顶上挂着红色的绳结。这是吐蕃赞帕和回纥可汗做的西服。对文武官员的举止也有规定。公务员穿锄头(f*),靴,紫衣,基本都是宋朝的风格。武官按等级佩戴金、银、黑漆冠、紫衣、镀金银带。平民穿蓝绿相间的衣服来区分高低。
制礼乐——元好问参与宋制,改礼。每六天,官员出现在皇帝面前,称他们为“定期参与者”。九日出庭,称之为“日常”(问候皇帝的日常)。为了吉凶、宾客、朝拜者和项燕,宋代的九拜改为三拜。
明朝时的礼乐都是宋朝做的。元昊对叶立人荣说:“这个民族的习俗就是先忠后事。我不喜欢唐宋复杂的声音。”元好问下令废除宋代五音,改为一音。
建立薛范——元好问创制西夏文字后,命诺丽·任荣主持建立(西夏学)。用西夏文字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子》等书籍,选拔党项、汉官僚子弟入学就读。学完之后,提问。学习好,书写正确的,酌情授予官职。西夏人主要信仰佛教,但建国前主要崇拜自然。唐代党乡在四川松潘时,拜“天”。当党乡迁到陕北后,从自然崇拜发展到鬼神信仰。建国后,仍主张多神论,包括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神等自然神。如夏曾“拜西凉府之神”。夏仁宗曾在赣州黑水河旁为黑水桥立碑,祭祀神灵,祈求护桥平洪。除了崇拜鬼神,党项还崇尚巫术,备受推崇。当祥称女巫为“伴”,巫师称为“伴”,是人与鬼之间的桥梁,主要负责驱鬼和占卜。战前用占卜来问吉凶,战争中也常用“杀鬼招魂”的巫术。
除了佛教,西夏还信奉其他宗教。道教已在西夏传播。例如,夏的儿子宁明就是因为学习道家的过谷技术而死的。文海把“神仙”二字解释为“山中求道者”、“山中求寿者”。西夏后期,景教和伊斯兰教在沙洲和赣州传播。比如《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敦煌(唐古塔省)和甘州有一些景教和穆斯林。西夏的艺术文化非常多样丰富,在绘画、书法、雕塑、舞蹈、音乐等方面都有成就。绘画方面,佛教绘画流传至今,主要是石窟和寺庙壁画,现在敦煌莫高窟和安溪玉林石窟最为丰富。他早期学习北宋风格,后来又受到回鹘佛教和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线条以铁丝、兰叶画为主,辅以碎苇、莼菜条;大量的石青用于绘画,使画面成为一幅独特的“绿色壁画”,色彩冷艳。绘画包括佛教故事和谚语,祭祀菩萨和肖像,以及洞穴的装饰图案,其中文殊卞图,普贤卞图,水月观音图和千手千眼关静音卞图最为著名。此外,西夏的社会生产生活也可以在《千手千眼》中的农耕、踏青、酿酒、锻铁等画面中观察到。木刻版画方面,大多来源于西夏和汉文佛经。在黑水出土的大量佛教绘画中,有《文殊图》、《普贤图》、《圣三世明王曼陀罗图》等。内容色彩浓重,基调深沉。版画《卖肉》、《魔鬼的生活》栩栩如生,体现了西夏绘画的深度。书法书法多见于楷书写经、碑文,篆书见于碑文、官印。刘,夏仁宗时翰林学士,书法家。他用羚羊尾毛制成的钢笔被同时代的人模仿。雕塑非常发达,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陶瓷等。其特点是比例均衡,刀法细腻,非常写实。以佛教寺庙雕像为代表的泥塑,运用现实主义和艺术夸张手法刻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夏崇宗时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敦煌莫高窟第491窟西夏供奉天女彩塑等。其他陶瓷艺术品也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音乐舞蹈西夏时期的乐器主要是琵琶、横吹和打击乐器,其中横吹是竹笛。后来接受中原音乐的文化,到了宋代李德明搞音乐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多元。建国后,夏摆脱了唐宋时期的喜庆之音,“五音为一调”。公元1148年,夏仁宗命乐官李元儒制作更为确定的旋律,命名为丁。西夏音乐很丰富,有民乐院。在夏朝惠宗统治期间,汉代的妓女和音乐家被招募加入音乐学院,像刘知远朱功调这样的歌剧也传入了西夏。西夏时期的舞蹈在碑刻和洞窟壁画中形象生动,富有唐宋舞蹈和蒙古舞蹈的风格。比如凉州护国寺纪念碑两侧的线雕舞妓,舞姿对称,赤裸赤足,披着一条毛巾,奔放中尽显风韵。玉林洞3号窟西夏壁画中的“乐舞图”,相对来说是从左到右吸腿跳舞,体态矫健。建筑雕塑党项人住在毡制帐篷里。只有有官衔的人,才能盖自己定居的房子。建国前后,大量汉族工匠来到夏国,与党项工匠一起建造宫殿和寺庙。皇帝的陵墓规模也很大。1972清理的夏王陵八号陵(推断为夏尊秀陵),由阙、碑亭、月城、内城、祭堂、丧台、内神墙、外神墙、角台等建筑组成。它们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严格遵循唐宋时期的建筑格式,但也表现出党项的一些民族特色和其他民族葬俗的影响。现存的始建于祐垂元年(公元1050年)的承天寺塔(位于宁夏银川)和杨眠安五年(公元1094年)重修的凉州护国寺感应塔(位于甘肃武威),虽经后人重修,但当时仍气势雄伟。
赣州卧佛寺的卧佛是雕塑的杰作,身材高大,仪态庄严。下王岭地区出土的石马通体圆润,神态生动。墓碑亭遗址中发现的石像造型奇特,线条粗大,面部和四肢的力量感很强。在同一区域发现的破损竹雕上,有庭院、松树、假山、花卉、人物,排列得当,造型优美。
隋唐以来,党项人实行继承婚姻制度,允许与嫔妃、叔伯、姑姨、兄弟、妯娌结婚,但不得同姓。富裕家庭的男性父母可以收养许多妇女,实行一夫多妻制。党项人过去死后焚烧尸体,称为火葬。西夏建国后,皇室和贵族多转向土葬,仿汉制建造豪华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