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是我国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跨越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9.8%。从1979到2012,中国GDP年均增长9.8%,而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仅为2.8%。中国高速增长期的持续时间和增长率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到0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到1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之后在10,20065438每年增加近1万亿。2002年至2006年,年均增加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增加10万亿元,2012年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从65438年到0978年,中国经济总量仅排世界第十;2008年超过德国,排名世界第三;2010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1.5%。自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年至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实现了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伟大转变。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万美元,世界排名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不到1人民币。随着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经常项目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105亿美元,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亿美元,超过2006年。达到6543.8+0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超过日本,2065.438+065.438+0突破3万亿美元,2065.438+02达到3365.438+065.438+06亿美元,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
二是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改革开放35年来,人们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在持续快速增长中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年来,三次产业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快速发展。从1979到2012,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分别增长4.6%、11.3%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0.1:45.3:44.6。与1978相比,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7个百分点。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城市总人口每年增加1586万,而农村总人口每年减少435万。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在增强。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占比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农村从业人员占比从76.3%下降到51.6%。
三是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商品和服务由短缺向丰富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增强,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的35年。
农产品供应不仅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也为快速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质量,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自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增产2.2倍;石油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食糖产量654.38+034.85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量24057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肉类产量8387万吨,比1979增产6.9倍。2011粮食、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油菜、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增长36.9%;棉花、油料、食糖和水产品人均产量分别达到5.65438±0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65438±0.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从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65438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冰箱从1978年的2.8万台增长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电由4000台增加到65438+3亿台。移动通信手机和微型计算机从无到有,年产量分别为0.8亿部和3.5亿部。35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从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17.6%。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有7个大类排名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四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体系,形成了比较优势。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同期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相差不远,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设施日益改善。35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各行业发展。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增长88.8%,位居世界第二;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民航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0倍;输油(气)管道里程9万公里,增长9.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一些现代交通设施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没有高速公路。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6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高速铁路里程达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随着互联网设施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从2002年的4.6%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42.438+0%。
5.对外经济实现了大跨越,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也见证了中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见证了中国抓住全球化机遇成为世界贸易强国的35年。
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29位。突破1988美元,1994年突破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3000亿美元,2004年再次突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货物出口总额20487亿美元,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7.0%,位居世界第一。货物进口总额181840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的11.2%和9.8%。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而制成品的比重从49.7%上升到95.1%。与此同时,进口商品的构成也随着国力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制成品进口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从1980的65.2%迅速上升到1985的87.5%,之后一直保持在80%以上,直到2003年,反映了中国消费能力的提高。此后,国内工业体系的升级逐渐降低了制成品的进口比例。从2003年开始,制成品进口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65.1%。整体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外贸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取成品。1980年,初级产品净出口2160万美元,成品净进口40.5亿美元。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成品换初级产品的格局逐渐形成。2012年初级产品净进口5344亿美元,制成品净出口7647亿美元。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期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761亿美元,1984-2012期间年均高速增长18.0%。中国连续多年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的排名也上升到第二位。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从2007年的265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87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2012年末达到5319亿美元。
6.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迈进、全面走向小康的35年,是社会保障事业由低水平向制度建立再向全面推进转变的35年。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后,根据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的深刻变化,实施了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了就业矛盾。从1978到2012,我国就业人数从40152万人增加到76704万人,年均增加10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2012年,我国农民工人数达到2.6亿。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与公平兼顾,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2012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96万亿元,较1978年末增长1896倍,年均增长24.9%。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继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2012年占人均年收入总额的2.6%。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6674元,是1978的52.6倍,年均名义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增长49.9倍,年均名义增长12.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1978下降了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下降28.4个百分点。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彩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汽车、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201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平均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数分别为212.6部、87.0部和21.5部,比2000年末分别增加193.1部、77.3部和21.0部。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35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从低水平到完善制度再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确保可持续性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建设。截至目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2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426.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98613000人和152247000人,分别比194867000人和7256.9万人高。48369.5万人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新农合参合率为98.3%;265,438+0,435,000城市居民和53,445,000农村居民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从1978到2012,中国采用了不同的农村贫困标准。按照1978的标准,1978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到1479万人,平均每年有8110万人脱贫。按照2008年的标准,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2010年减少到2688万人,平均每年有544万人脱贫。按照2010制定的新扶贫标准,2016567万农村贫困人口,2012年为9899万,不到总人口的10%,平均脱贫人口3334万。
7.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从社会事业相对落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投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人民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2年增加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689万人,比1978增加16.1倍;在校生2391万人,增长26.9倍;毕业生625万人,增长36.9倍,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2012,研究与实验开发(R & amp;d)支出达到10298亿元,比1995增长2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上升1.4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21.71万件,增长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建成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自1978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35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改革成果丰硕,开放成就非凡。这个生动的统计数据就是最好的见证。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35年来,我们经受了考验,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每一次危机的挑战面前,在每一次风险的历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来源-人民网:
/n/2013/1106/c 1001-23444065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