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斧头诞生于哪个朝代?

甘肃庆阳发现654.38+万年前的石斧。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桑志华在甘肃华池县尚丽园兴家沟发掘了一处黄土,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千年前古人类使用过的石芯,敲开了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大门。这是中国首次出土的旧石器,距今约1.8万年。两个月后,桑志华在华池县王嘴子乡尹平村赵家岔自然村赵家岔开了第二个发掘场,发现了两块应时岩,是两把手工制作的刮刀,后确定为距今654.38+万年。

这一发现打破了国外考古学家认为中国北方黄土层中没有旧石器时代文物的判断。

一个

查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桑志华在中国发掘文物并非偶然之举。

1914、桑志华来到中国,从事田野调查和考古调查25年,足迹遍布中国北方各省,行程5万多公里。

从1919到1920,桑志华两次到华池县考察发掘。

历史上的庆阳曾经是一片林草丰茂的草原。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演化,许多野生动物化石深埋地下,永不见天日。近代以来,当地农民经常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层中发现化石。人们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卖给中药店。

根据当地生产“龙骨”的线索,桑志华于1919年正式开始了他在甘肃庆阳华池的第一次调查和发掘。时间从6月6日开始,最后在6月10,我们走访了赵家岔和兴家沟。

桑志华第一次远征华池,虽然没有重大发现,但准确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层和古生物化石。

时隔一年,桑志华这次“有备而来”。这是他中国之行的第六个年头。这一次,黄土地将带给他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

桑志华在三里铺的一个小教堂里时,当地传教士送来了两颗牙齿化石,是在兴家沟收集的。

第二天,他沿着一年前走过的山路直奔兴家沟。

桑志华《十年游记》记载:6月4日:今天到达了8.6米的深度,工作主要是清土。但要注意发现人类的工艺遗迹。到了5.3米,黄土变得密实均匀,下面变成沙质、绿色、坚硬,沿平面或立面可分解成三块大小为70厘米的块。就是在这片黄土里,我找到了离顶部7.3米的一块。

在黄土层中挖掘化石是一项困难的工作。锋利的刀片等工具只能在远处使用,靠近时要用木匠凿;整理出土化石更是小心翼翼,还得用石膏、木胶、麻纸一张一张地包起来。经过严格的包装、编号和登记后,化石被打包装运。

在挖掘过程中,桑志华在距离坑顶7.3米处发现了一块石英岩石。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个石核。石核有明显的人工砸碎痕迹,形似圆锥形手斧,其实是史前人类留下的遗迹!

桑志华发现的这个石芯成为中国出土的第一个旧石器,距今约18000年。这一天是6月4日,1920。

虽然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但在中国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可以看到,这里的地形与桑志华《十年游记》中当时绘制的平面图非常相似。悬崖阶地上,虽然当年的大规模发掘现场被积土掩埋,但坑洼依然清晰可辨。

1920年8月6日,桑志华在距离兴家沟18公里的赵家岔开了第二个发掘场,发现了两块应时岩石薄片,是手工制作的,后来确定是65438+百万年前的。

赵家岔有一条沟叫东东沟。这条沟很窄。沿着沟底往上爬,要走过一个三四米长的洞。穿过洞口,没有平坦的土地,也没有旧石器时代发掘留下的痕迹。但可以看出,洞穴周围的黄土层已经被雨水冲刷过多次。那么,是雨水冲刷了挖掘的痕迹,还是位于洞沟相对平坦地形的沟掌呢?这个问题找相关资料无法考证。历史的疑惑只能通过这个神奇的洞和神秘的洞来解答。

[转自铁血社区/post _ 1336482 _ 1 . html/]

赵家岔还有个黄土窑,塌了一大半。是一百多年的黄土窑。78岁的人李说,桑志华就住在他们的黄土窑里。他们陈家五代人都住在这个老里。桑志华当年住的山洞是最大的一个。后来他家修了窑面,把弧度整平了。现在洞穴很浅。

在华池86天的考古发掘中,桑志华还发现了晚第三纪的三趾马动物群,主要是中国麒麟鹿、三趾马、鬣狗。这个伟大的发现震惊了世界。

这是人类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自桑志华发现第一个旧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已发现200多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和7000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大多集中在黄土高原,尤其是地处其中部腹地的陇东高原。

看似贫瘠单调的黄土高原,隐藏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基因和密码。

中国出土的第一件旧石器震惊了中国和世界。因此,最早出土的旧石器的具体位置一直是赵家岔和兴家沟。

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60年代末,各种资料都称出土地为“甘肃庆阳遗址”。与桑志华《十年游记》“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发掘出三件旧石器”不符。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学家贾兰坡经过实地考察,确认华池县王嘴子乡尹平村郭嘴子组赵家岔窑洞沟有三处旧石器时代的发掘。这个结论后来被学术界广泛使用。

在1979到1990期间,有两个人质疑旧石器出土地点与现实不符:一个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黄伟龙,一个是甘肃博物馆的张行。

但他们的不同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为了弄清这段遥远的历史真相,2003年,甘肃华池县当地文物研究者郭汉典沿着桑志华调查发掘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证明,贾兰坡将华池县王嘴子乡尹平村郭嘴子组赵家岔洞沟定为旧石器遗址是正确的,但不是第一个旧石器遗址。

后来,郭汉典在华池县尚丽园乡兴家沟马家沟看到了它。这里的地形很像桑志华《十年游记》画的平面图,当年的大发掘现场至今清晰可见。陡峭的悬崖上有几个挖掘出来的小洞,悬崖的地基有3米多高的挖掘痕迹。在悬崖下的平台上,虽然大规模的发掘现场已经被积土掩埋,但坑坑洼洼还是可以分辨出来的。这个遗址到南方庆城县的距离和桑志华记载的一样。这是第一个旧石器时代出土遗址,位于华池县尚丽园乡兴家沟马家沟。

郭汉典认为,中国第一处旧石器遗址应称为甘肃华池县尚丽园乡兴家沟马家沟遗址,另外两处旧石器遗址出土于甘肃华池县王嘴子乡尹平村郭嘴子组赵家岔洞沟,距离18km。

和贾兰坡的观点一样,郭汉典的“废墟论”也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2008年7月15日至2009年6月165438+10月8日,陇东大学张多勇教授多次步行至马家挂沟,发现此处红土层中也有化石出露,但红土剖面中无化石出露。离柳树河教堂很近,大约6公里远,住在《十年游记》记载的离柳树河65438里的地方。同时,马家挂沟的化石出露不好。桑志华不会去兴家沟,也不会挖掘化石密集的兴家沟。而是会去马家挂沟,那里几乎没有出露的化石。这是不合理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日记里根本没有提到马家瓜沟这个名字。

张多勇最后得出结论,华池县五角乡吴家院行政村兴家沟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时代的土地。

伴随着中国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认证和确认: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时代。当然,最终结论还有待国家权威部门的科学鉴定。

[转自铁血社区/post _ 1336482 _ 1 . html/]

桑志华在华池的第二次探索,收获了远远出乎他们意料的丰硕成果。他不仅发现了中国出土的最早的三块旧石器化石,揭开了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序幕,还在华池县发现了三趾马等动物的化石,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史上第一次用现代地层古生物学方法进行的大规模发掘。

据郭汉典介绍,华池发掘的化石有400多立方米,收集的动物、植物、岩石、古生物、古人类遗物等标本。当时唯一的“重量级”交通工具是骆驼。桑志华雇了83头骆驼组成长长的驼队,运回天津,存放在他在献县教会支持下创办的博物馆筹备处,1914。地点在天津天主教崇德堂(原营门口)的房间里。

1922年,天津英租界马场路建成主楼三楼,正式命名为北疆博物馆。

华池出土的第一块旧石器和两块应时岩石开始在博物馆展出。

然而,1937年7月28日,侵华日军占领天津,第一块旧石器和两块具有科研价值的应时岩块,以及部分旧石器和“河套人”等化石标本的安全保存受到威胁。北疆博物馆决定在北京东交民巷成立古生物地质研究所,并将大部分工作人员和部分标本转移到北京。

1938年,桑志华回国,罗接任北疆博物馆馆长。从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天津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这是天津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1940年,罗和裴文中(时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生代实验室研究员)亲自将化石标本转移到北京。这些标本都贴有北疆博物馆的存放编号和标签。

在这次转移中,第一批来自中国的旧石器可能被运到了北京。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北京和天津分别接管了法国在中国的财产。天津接收北疆博物馆,更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接收了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然后将其接收的化石标本交给中国古人类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收藏。

但1956中国吉谷研究所研究员张森水证实,他自吉谷研究所成立以来一直在那里工作,多次参与收藏整理,从未见过第一件旧石器。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黄伟龙说,他在1979去中国脊椎动物古生物研究所查阅资料时见过旧石器,但当时并没有询问它的来历。从此,中国第一个旧石器时代就失踪了。

看来要找到中国第一个旧石器还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

【转自铁血社区/】

一场侵略战争搅乱了太多的格局。一块沉睡在地球深处,留下文明痕迹的石头,也会被杀死。

三个旧石器时代的储藏地点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大部分研究文章只提到发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从来不谈存放的地点。具体存放地点的最早记载是《华池县志》(1984版)。《日志》第一地理记载说“保存在天津博物馆”,第五文化记载说“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前后不一致。

遗憾的是,华池发现的古人类研究史上的这一重要史实,除了一些历史学家的寥寥数语研究之外,媒体关注甚少,社会几乎将其遗忘。

更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原始文物的出土时间和地点、文化时代的划分、现在的位置等进行了一些不切实际的陈述和神话,对三大旧石器的历史价值和地位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为此,近年来,华池县多次组织人员赴北京、天津,拜访有关专家学者,查阅史料,并多次到县内遗址考察...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到真相。

郭汉典是多次到过京津冀大地的人之一。

经核实,2008年8月1920日在赵家岔东沟发掘的两件应时,现已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馆,编号分别为THA00011和THA00012。然而,1920年6月4日出土的第一件旧石器,直到2007年才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一个仓库的角落里发现。

郭汉典闻讯再次前往北京,拍下了这幅“国宝”的照片。此时,寻找,寻找...一个历史的角落,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是中国第一个旧石器时代的宝藏,沉寂多年,终于悄然向世人展示。

中国第一件旧石器,收藏号为P7611。

中国第一件旧石器的发掘,让世界记住了中国的一个普通村庄,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北方的看法。中国北方,一片辽阔厚重的土地,也找到了古代人类文明的印记。

桑志华不仅发现了中国出土的最早的三块旧石器化石,揭开了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序幕,而且华池县采集的三趾马等动物化石,是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史上第一次由现代地层古生物学进行的大规模发掘。

桑志华的伟大发现是循序渐进的。1923年夏,他和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金日从天津出发,一起北上,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遗址,使之成为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为我国史前考古做出了巨大贡献。

桑志华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先驱。他收集了中国数十万件地质和古生物标本,创办了北疆博物馆,成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

桑志华主要写了《中国旧石器时代》、《华北(北直隶湾黄河等支流)十年探险》、《桑干河草原游记》。作为主要作者,合著《华北蒙古民族学历险记》、《北疆博物馆鸟类》、《北疆博物馆馆藏树木标本》、《十年游记》等。

这些调查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甘肃华池三处旧石器化石和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掘,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

正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研究员齐威所说,“2090年6月4日新家沟(应为兴家沟)黄土层1石芯的发现和10年8月赵家岔2块石屑的发现,使桑志华第一次敲开了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大门。”

2004年,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建馆90周年之际,天津电视台制作了纪念博物馆创始人桑志华的专题片,重播了他艰辛的考古历程。

桑芝华作为一个历史传奇逐渐进入更多中国人的视野。(特约撰稿人卢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