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丝春茂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虽然这个节日早已逝去,但自从我知道它,它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上巳节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记载。上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是修枝,意为清洁身体,去除污垢。古人认为水是最纯净的东西,在水边“建筑”可以消灾保一年平安。

此刻,阳光正透过百叶窗照进屋里,在墙上留下一道道光影,龟背竹的新叶绿更加鲜嫩有光泽;窗外春天的鸟儿已经在歌唱相户爱,或莺莺婉转,或清脆燕语。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图画。

过去已经过去几千年了。“春服莫春,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他沐浴在解释中,风起舞,歌唱着归来。”这是孔子的学生曾点的志向。他说的是春秋时期,春末三月一起在大自然中旅行,带着歌声归来,多么幸福。对此,孔子称赞“我与点”。也许正是曾点所描绘的和平图景,才是孔子恢复礼乐、以德治国、重建乐土的人生理想。

时间流逝到了公元352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朋友谢安、孙绰等名士和亲友齐聚兰亭,42人* * *齐聚“修事”。也是在这一天,诞生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王羲之《兰亭集序》。

回望晚春之初,天高气爽,人才辈出,新人都是当时的风流君子。大家坐在曲水两边,把酒放在清流上,谁漂到前面就即兴作诗,否则罚三遍。据说这次聚会上26个人写了37首诗。王羲之编纂了一部各种人的诗集,做了324字的序,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到了唐代,上巳节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春游节日,杜甫有诗"三月三日,风和日丽,多美人在长安水边乘凉"。就是描述当时的节日。唐太宗也太爱《兰亭集序》了,把来之不易的原作视为珍宝。据说他死时是烈士。至今,《兰亭集序》原稿的下落仍是一个巨大的谜。

时至今日,上巳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再被提起。春天修茅草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为什么是春天?也许是春天宜人的气候,非常适合去户外感受自然的气息。

朱光潜先生曾写道:“人应该怎样生活?我说,就按照大自然赋予的本性去生活吧,像植物,昆虫,鱼一样。生活就是为了生活,没有别的目的。”也许这才是人生的真谛。当你走进大自然,你看到植物、鱼和昆虫在微风和露水中是那么的鲜活,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里依然是那么的鲜活。这不是在生活之外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也不是在生活之外寻求一种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大。唐太宗等圣贤也有通过不光彩的渠道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执念,何况普通人。其实人活一辈子不需要很多东西。然而,我们的家被太多无用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内心充斥着各种虚幻的想法。

当今世界,我们不仅要去除身体上的污垢,还要去除心灵上的尘埃。有时候困扰我们的是超出我们能力的过度欲望和超出生命本质的妄想。蒙蔽我们的往往是邪念和妄想,让我们陷入各种盲目,不断地追逐与自然的对抗,最后耗尽自己。正如王阳明所说,“打山贼易,击破心中贼难”。

好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历代先贤留下了很多经典著作,就像老子说的“善如止水”,用善言善智来涤荡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充实而光辉,就像黄庭坚的那句话: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上四节,以经为水,修东西,也是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