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成为国中之国的真实历史战争故事

帝国主义列强在武力直接入侵中国的同时,还占领了中国的租界,划分了势力范围,产生了“国中之国”的奇怪现象。

外国在中国“租借”租界从公元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携家带口居住。次年10月,虎门条约签订,规定中国地方官员必须与英国官员协商房屋和基地的使用地点,并允许英国人租用(李n)。

公元1843年,第一任英国领事巴弗尔(Baffour)赴上海与上海道台宫木久谈判,在城外黄浦江边租下130亩荒地作为领事馆区。后来,龚牧九发出通知,将黄浦江边的830亩土地借给英国商人。英国人在这一带修路架桥,架设路灯,种植行道树,挖沟排水;其他国家的商人如果想在土地租赁范围内建房或租房,必须先向英国领事馆提出申请。这是上海租界制度的基础。之后,英国领事每年召集租借地的外国人开会,选出一个“委员会”来管理码头和道路。租界成了国中之国。

然而,即便如此,英国人仍不满足,胃口越来越大。公元1848年,青浦事变发生。三名英国传教士杜斯等人闯入江苏青浦(今上海)传教,违反外国人出行范围,以一日往返为标准,不得在外过夜,与停泊在当地运送粮食的水兵发生摩擦。第二任领事阿利果在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领事的支持下,坚持距离上海90里的青浦在规定范围内,并动用军舰扣留北上的1400艘粮船,威胁清朝。结果,有关官员被解职,十名水手被带上刑具,在海关前示众。其中两人被判处监禁和流放。

阿利果以“青浦事件”为借口,逼迫新上海道台临桂同意扩大租界,整个租界面积达到2820亩。

法国人眼红,就在这一年,第一任法国驻上海领事明蒂尼与早已抵达的法国天主教神父们商量,通过他们在上海的主教,在上海的县城和英租界之间租了房子,设立了领事馆。青浦事变后,他们强迫上海道士吴于公元1849年发布公告,将英租界以南的980亩土地作为法租界区。

美国人不甘落后。美国首任驻沪领事吴在英租界设立领事馆。另一位美国领事去了上海,和前任领事一样,在他的领事馆升起了美国国旗。英国领事多次抗议他们在英租界升起美国国旗。事实上,英国领事已将中国的租界视为英国的领土。法租界划定后,美国领事向上海道太抗议其他国家在法租界租地必须征得法国领事同意的规定。英国领事也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持美国的态度。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下,上海道台还答应将英租界北部的虹口地区划入美租界。

公元1853年,金能亨任美国驻上海代理领事时,英国正式同意美国人可以不经英国领事同意,在英租界租地。这样,原本授予英国领事的专属特权和升旗问题也得到解决。然而,由于英美的反对,法国领事对法租界的原有专有权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10年后,上海道台被迫在苏州河北岸划出7856亩,成为美租界。然后美租界和英租界合并成“公共租界”,在1930年代扩大到8万亩。

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夺取租界。到1904,英、美、法、俄、德、日、意、比、奥在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等16个城市有30多个租界。

在这些租界中,殖民制度不断强化,中国在租界的权利逐渐被侵犯和剥夺。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的租界,其实是国中之国。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