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运河的开凿和变迁做过哪些调查?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800公里。关于运河的历史,从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开渠算起,已有2490年的历史。自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汇通河、通惠河的建成为标志的京杭运河建成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河流,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与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大工程,举世闻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京杭大运河的连接成为维系中国统一的政治纽带,几千年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京杭运河贯穿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市中区、鱼台、巍山等7个县区,全长约230公里。京杭运河全长约1.800公里,济宁位于整条河的中部。始于元代至元十九年(1,282),元二十六年(1,289)在此处开凿连接冀州河和会同河,三年后开凿(1,292)。大运河的制高点是王楠,有济宁“水脊”之称。为了越过“水脊”,人们设置了闸门,“用六道闸门控制水势,开、闭船。”为了解决黄河淤积缺水的问题,人们采取了“避黄保运”、加“水缸”等多种措施来保证运输畅通。为了克服持续存在的缺水问题,人们相继引入“四水”来帮助运输经济,其中修建戴村大坝和引入温州来帮助运输经济尤其为世人所称道。当然,王楠水利枢纽工程更为世人所称道。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源,使之“三分帝王,七分江南”。是整个运河最高的科技项目。有专家认为,这个工程应该和都江堰工程一样有名。济宁运河繁荣了600多年。济宁“居交通要道”,不仅成为“水陆交汇、南北要冲”、“江淮咽喉控制区”,而且成为漕河治理中心和鲁西南政治经济中心,出现了“官商云集、麻下经济城”的繁荣景象。一位诗人曾这样形容:“日中贸易团聚在一起,红柏碗堆积如山。商人逐利,酒楼歌厅喧哗。”到明朝中叶,济宁已发展成为“四大道通衢,五都一城”的繁华商业城市。从明朝到清朝,济宁的商业达到了顶峰。城内外,通衢纵横,运河两岸、河道口商铺林立,全国各地商贾云集,各种商业蓬勃发展,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1亿多元,市场辐射周边近百个县,是明清时期全国33个著名的大商业城市之一。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淮海平原与山东省中南部山区的交界处。整个地形东高西低,西部平原平坦,南部湖泊秀丽,东部丘陵起伏。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汗为可汗国,1271年,国号大元,中都(京)改大都为国都。此时的大都和华北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和经济萧条,已经无法支撑大都的人口和京畿的大量驻军,一切都要从南方运过来。历史上“袁在燕,远在江南,众卫百姓皆羡江南”。这样,无论从政治还是军事角度来看,重开南北运河都势在必行。可汗在位第三年,忽必烈任命31岁的汉族水利专家郭守敬在建国前“举路渠尽”。南宋时期,元朝将军伯颜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因而“从江都游大渡河”。南宋灭亡后,在等权贵的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勘测宋金以来文、泗相连的河段”,为重开运河做准备。当时,杨迪开通的通济渠被黄河和长江以南的河流阻断了,所以修复起来非常困难。同时京都已经东移至北京,无需再绕开封、郑州。如果搬迁到山东,运河就成了一条直线,最接近了。在这种背景下,目标转移到了济宁。当时运河的南端是从杭州到淮安,隋唐运河基本完好。原来淮安以上的古泗水水道虽已被黄河占据,但船只可入黄河,“借黄河运”至徐州,再反古泗水水道至路桥,也可循温、广水道至济宁。北面有隋唐时开通的永济运河(后称雨荷),元代从新乡一直可达天津。所以只要解决济宁到永济运河200公里左右的问题,就可以从北京到杭州。明代是运河航运的鼎盛时期,也是困难最大、问题最多、成本最高的时代。当时运河最大的问题是来自黄河的干扰。如何正确处理运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封建时代,水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运河的管理非常重要,管理制度相当严格。袁运河刚开通的时候,运输量不是很大,管理工作也比较分散。元朝对运河和国家水利的管理隶属于工部主任。汇通河建成后,先确立水利由景德镇(章丘)督管,后确立水利由济宁督管,水利由济宁、运城督管,管理徐州至临清的水道和河南、山东的黄河。除了城门守卫,一些军队也被用来管理运河和维持秩序。明代运河是国家唯一的生命线,因此建立了严格的水路管理制度。永乐十五年(1417),宋立志河修成,工部设漕运将官,负责运河航道和漕运。第一任陈最后一任的任期长达20年。成化七年,河渠分家,河管水道,渠管渠政。第一任河长是刑部左侍郎王澍。宗和有权控制各省的地方官员,也有权指挥掌管河道的官兵。因此一般冠以工部尚书、侍郎、大都会御史等职衔,官阶居第二或第三。丞相河道的职责是疏浚河道,加固堤防,保证航道畅通,油轮通行无阻。具体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好水源;2、管理大坝;3.治理河流。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历经沧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运河管理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济宁古运河航运,减轻运河水害,水利和航运部门密切配合。他们根据灌溉、排水、航运综合利用的原则,对运河主、支流河道及南四湖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并下大力气疏浚运河主航道及济宁至鞍山、济宁至南阳、南阳至顾婷等部分淤积严重的航道,拆除了大量碍航建筑物,修复了受损船闸,使古运河得以迅速恢复。经过新中国50年的大规模整治,济宁运河旧貌换新颜。对长期失修、破损、经常淹水的旧河道进行了初步整治,建成了具有防洪除涝、引水灌溉、供水运输、航运开发、旅游等多重功能的新河道。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造福济宁人民,促进济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济宁航运管理局也是在大运河管理时代(1952)成立的,至今已有50年历史。这50年见证了济宁航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济宁航运人的不断奋斗。经过50年的奋斗,济宁航运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船舶11000多艘,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100公里,港口码头11个,作业区65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350万吨,航运从业人员10万人。济宁航务管理局作为济宁市政府主管航运的政府部门,将发扬济宁航运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省交通厅和省厅港航局的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为加快济宁经济实力、文化知名度和集团结构,把京杭运河山东段建设成为产业带、文化带、旅游带和风景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