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同治中兴,为什么清朝会错过这个发展机遇?

历史上的“同治中兴”是指同治元年(1862)至同治十三年(1874)的十三年。同治中兴之所以能做到“中兴”,是因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调整了侵略性的战略政策,清政府制定了“海外信任与理解”和“隐性克制”

在晚清历史上,同治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但由于国内外的阻碍和统治者自身的一些问题,未能挽救清朝。没有抓住这个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清朝统治者对中兴没有整体统一的规划和远大的目标。中国,一个封建社会,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清军因中西力量对比明显不同,最终导致节节败退的悲惨局面。所以他们总是疲于应付自己主持的洋务事业。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准备,但对于各种洋务事业还不够,但他们是在对列强认识的深化和自强不息的过程中逐步提出和完善的。

第二,受“中体西用”双重价值观的束缚,中国只注重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而排斥西方先进的制度、法制和先进的理念。求强求富只是现实目标,最终目的是实现王朝复兴。因此,繁荣的概念与仍然是传统结构的政治现实不谋而合。几千年来,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寻找创新的新的可能性,而不触及这个根本的理论准则。

现代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没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改变,即使经济强大,进步也会非常困难。以上就是“同治中兴”没能救清的原因,但最后都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