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城的历史演变
巍山古城唐初就有山寨。到了元代,段大将军开始修建土城,直到明朝才正式建成。至今全县仍保持着600多年前建城时的棋盘格局。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之一。古城内街巷纵横交错,标准井字结构,共25条街,18条巷,总长65438+。以拱塔为中心,街道呈井字形分布。
保持井字形建筑格局,是明清以来巍山古城在建筑上的成功经验。城内的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风貌。古城内的房屋多为四合院式,保持了大理白族“三坊一墙”、“四进五天井”的土木结构特点。北门外的两条街是主要的居住区,铺面和大门临街,宽度一般在6-7米,其次是房屋。大部分房屋都是朝南的,房屋的朝向从南到西约为15度,是结合当地弥补“四进五天井”光线不好的最佳采光方式。其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几条街道得到了相应的扩建和修缮。这座古城的城墙一样高。放眼望去,视野开阔,耳目一新!巍山古城建有城墙,东西南北四门,城中心有一座星拱建筑。这座古城的形状像一枚印章。这个城市是一个棋盘状的街道。街道25条,18车道,街道纵横交错。
巍山北楼叫陈宫楼,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在高大的城墙上,有五座重檐带顶的古建筑。塔的南侧有魁雄六诏,北侧有“万里寻天”横匾。气势恢宏。鼓楼高23.5米,下舌墙高8.3米。建筑框架由28根大柱支撑,由东、西两个小门登高。爬到楼顶,放眼望去,东西南北四条街,四通八达,一栋栋房子就像。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
巍峨的陈宫大厦和行宫大厦成为这座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古城内的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的中式结构。有的是“三坊一墙”,有的是“四进五天井”,古朴典雅。古城内外有许多明清古建筑,如文庙、文华书院、黄愚亭、东岳宫等。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巍山古城后惊叹不已,认为“巍山古城如此完整,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巍宝山是中国14道教名山之一。它是云南省第一批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85.2%。山像一只绿色的大狮子,回望古城和瓜江;山脚下的水库和大坝就像梳妆台,飘着白云的水面就像一面镜子。群山起伏雄伟,松柏挺拔,曲径通幽,景色迷人。在中国14道教名山中,韦宝山的道观规模最大,最为宏伟,建筑风格最具当地民族特色。其中,长寿洞的八卦建筑风格、正殿门上的八仙渡海镂空浮雕、正殿顶上的八对镂空龙图,在中国道教名山中独树一帜。巍宝山上建有22座清代道观,规模宏大,建造工艺精湛。有大量珍贵的碑刻、石刻、壁画、对联、匾额、雕塑等。在山上和寺庙里。
巍宝山古建筑群、巍山古城陈宫楼、南诏龙山余土城遗址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宝山是南诏的发祥地,也是南诏先民耕种、放牧、繁衍的地方。山前的土主庙(又称“巡山殿”)据说是它的家庙。南诏土主庙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土主庙,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发源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彝族人都要去土主庙杀猪宰羊,祭祀开国元勋西努洛。据《花梦县志》记载,孟社昭,俗名土主庙,是第十三代郡守。据《南诏野史》记载,“开元二年,唐玄宗特升雒皮,封台湾为郡王...开元二年,建立地主之庙”。正殿上有精美的奴隶逻辑雕像和两个身着彝族服饰的侍者。每年的9月14日,是南诏始祖斯努洛的生日。到时候,新村的男人们会来山寺祭拜。在土主庙附近,有几十处方圆道教系统的名胜古迹。
巍宝山是集自然风光、南诏根文化、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名山。圆觉寺风景优美,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旅游胜地。明代学者杨慎曾在此居住,并在堂上写了两副对联。一个是:“孤城持一水,有无烟霞,持杖和尚归茫茫;峰峦对寺亭,雨晴倚柱人画。”一种是:“高阁高挂,低阁低挂,画中僧看画;远峰远刊,近峰近刊,人来山看山。”圆觉寺前高耸的古柏林中,有两座塔,高约15米,九层,一宝顶,为方砖塔,檐密。圆觉寺,背靠大山,从山门登高,入三院,一步一步往上爬。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后殿。大雄宝殿两侧有侧厅。整个寺庙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这里林深树密,流水潺潺,环境幽静,游人络绎不绝。
除上述两亭外,城内还有文庙、关帝庙、财神庙、文华书院、太阳宫、冷泉庙等明清建筑。这些工艺精湛、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再现了巍山古城昔日的繁华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巍山古城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瓜江雷雨”和“一江抱孤城”是花梦历史上著名的十六景之一。
微山古城西部的习字河是红河的源头,古称杨瓜河。登上威宝山山顶,俯瞰古城,蜿蜒的阳瓜河缓缓南流,像一条瓜藤,两岸的村落像瓜藤上的瓜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瓜图”。在古代,杨瓜河两岸有种植甜瓜、南瓜等瓜类植物的传统。成熟的季节,瓜果遍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如玉,被誉为“瓜江雷雨”的胜景。“一江抱孤城”是指流经巍山古城西的杨挂河正好绕到古城,像一只大手的怀抱,古老的巍山县城被杨挂河环绕,十分生动。
巍山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彝等六个民族,民风各异,风情浓郁,尤其是“彝族打歌”和伊斯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