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林的最后一句话

以下是台大教授欧丽娟的发言:

《春秋》是孔子写的一部史书,寄托了他的历史褒贬和政治理想。他希望这能让“反叛者和小偷害怕”并改善国家的状况。

孟子曰:“昔虞剿水,天下太平。周公也是蛮人,赶走百兽,而百姓则相安无事。孔子成了《春秋》,造反贼却害怕了。”

虽然孔子谦虚地说“言不尽意”,但实际上如何写一部史书,谁是如何编年的主轴,用什么角度编年,背后当然有史家的眼光。当然,孔子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学家,他是带着一个圣人对这个世界历史的赞美和期待来写作的。他在鲁哀公写作了14年,孔子停止了写作。这是春秋最后一年。

作为孔子写《春秋》的最后一年,十四年的鲁哀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让孔子停笔?他为什么不再写信了?关键在于“中奖”事件。

《春秋十四年哀公》注:“我在西方打猎,得了林,子曰:“我穷!“意思是我在西部打猎的时候抓到了一只独角兽。子曰:“吾穷。“我的理想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为什么奋斗了一辈子的孔子认为自己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最后彻底放弃了?

汉代王肃《孔子家语注·辨事》,“叔的司机是个商人,在小野支薪,得赏。折叠他的左前脚并向后抬。叔孙以为不祥,弃于郭外。使人告诉孔子:“有角之鸟,何乐而不为?”子曰:“林也。胡玮来!胡伟来!””于是“女侍被抹,泪粘”。子贡问:“夫子,你为什么哭?子曰:“林是贤明之君,且非伤之时,故吾伤之。”。”——这个故事讲的是:叔叔的车辆司机叫尚。这个人被雇去广阔的田野捡柴火。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只独角兽。但当时他并不知道,也无法辨认那是什么,所以这个故事就放在了《辨物》里。但是很奇怪,面对一个未知的对象,而且是活生生的生命,为什么人们采取的行为如此残忍。他摔断了左前脚和左前脚。为什么?

虽然人在遇到一个怪物,也就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时会感到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恐惧的结果就是自卫,而自卫的主动方式就是攻击对方。这种攻击会导致这只独角兽的左前脚骨折,这样可以防止它伤害你。

然后在那之后,这个奇怪的物体,是无害的,会被带回来。而大叔和孙子一看就想: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我不知道,那个奇怪的东西不吉利。于是我把这个不吉利的东西扔掉了,于是我把它抛弃到了“郭外”,也就是外城门外的旷野,一个更远的地方。那么这个孙氏大叔大概觉得:还有一个谜团没有解开,于是派人去告诉孔子: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动物,就是一种看起来像鹿的动物,但是它的角很长,那么它是什么呢?

然后孔子就去看了,因为孔子是个博览群书的人,非常渴望了解他“进宗庙问万事”,“知虫鱼鸟兽名”。于是,一眼望去,他突然发现,这只备受煎熬甚至被杀死的动物竟然是一只千载难逢的独角兽!

但是麒麟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就像一只凤凰。麒麟和凤凰来到人间,就像和平使者一样带来吉祥的预兆,给人们带来盛世。它实际上是在宣扬福音,给每个人带来祝福。结果被这么一个无知又残忍的人伤的这么深。

所以孔子很难过。他说:“胡伟来了!胡伟来!”那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而且我也不知道一遍遍问这样的问题有多痛苦。为什么要来到这样一个混乱,是非,无知,却又非常暴力的世界?于是孔子“向后抹脸,呜咽”,孔子哭了。

学生子贡问他:“师父,你为什么哭?”你为什么哭?子曰:“为君者智也。”就是要把和平与王道的福音带给世界,让所有的人,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能一起进入乌托邦。但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看到伤害”是在错误的时间产生的。这是一个乱世,一个价值观被改变,善恶混淆,是非不分,人性非常无知和残酷的时代。所以“见害”是被动语,也就是因此,孔子说:“我害”,“是”就是“是”,“是”反过来就是“所以”。孔子说:我为此很难过。

孔子的哭,意义深远。

当一个人有了“有所期待是必须的,有所不安也是必须的”这种执着的体验,你终于可以理解孔子此时有多心痛了。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把孔子定位为最神圣的老师,给予他极大的尊重。?

但是,回到孔子本人,他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周游世界,这不是到处观光。他正在努力实现他的理想。他过着所谓的“无闲无墨”的生活,就是总在奔波劳累,一刻也不能真正好好休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受到了各种打击,包括对皇帝的轻视。所以《孔子家语》说:孔子其实就像一条忧心忡忡的“丧家之犬”。

《庄子·秋水》曰:“孔子游于旷,宋人围其数转,弦歌不绝。”?就连“鄂蔡”也即将被误杀,在生死关头,他的生命危在旦夕。孔子还能“唱一串歌”,让一个人死而复生。

这个人灵魂的强弱可想而知。然而奇怪的是,连死都威胁不到孔子。为什么“赢林”事件会成为如此致命的一击?原来,那种让孔子“期待下一次,而改变局面”的意志力,终于在这里被锤炼,被致命地摧毁了。几十年的奋斗,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几十年的失望与挫败,都没有让他气馁的坚持,在这“拿下林”的一刻,真正彻底动摇了。

原因是他为提升人类奋斗了几十年,最后被证明是无望的。

这个女婿商人在拿下森林的时候,所做的就是“断他前脚左脚”。这是否说明了人性的残酷?当人类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时,其实是用最残忍的方式对待对方。这不就暴露了人性简直是非常野蛮的吗?孔子不断地提倡启蒙,希望通过美德和道德来改善人性,但最后却无情到在他的理想独角兽中得到了如此大的讽刺,人性无可救药。而人性不仅仅是残忍。既然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还是做这样的事,伤害它,抛弃它,让它承受那么多痛苦和煎熬。这难道不是更可怕的本质暴露了人的残忍吗?那是无知。

不要以为“无知”只是一个很笼统的词,没有。

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尼采有句名言,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三件事是“无知”和“平庸”。——而这些都是人性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尼采的人性,太人性了)。

他感慨万千。为什么到处都能看到如此庸俗无知的人性?而那些人性,让这些充满人性的人,不愿意超越人性,一直停留在这样的无知和残忍中。结果是,没有人是故意作恶,也没有人想故意伤害他们,却在无知之下,盲目地把自己投入到如此恶毒的心境中,进行残忍的行为,所以无知真的是最大的罪。历史上很多可怕残忍的行为,以及非常惨烈的灾难,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于“无知”。

所以不得不说,“无知”大概是人类在能够“超越人性”,做出这样的努力之前,首先需要意识到的。那就好好面对,好好超越无知。而“理性”是最重要的力量。

打破愚昧,追求理性,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这违背了人好逸恶劳的本性,以至于在赢林事件后,世人被孔子看了,终于觉得几十年的奋斗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没有救赎的机会。所以这一刻,他放弃了对世界的期待。

没有人读过《春秋》,也没有人努力过,那再写一遍有什么意义呢?而这样一个把理想作为人生全部力量源泉的人,一旦放弃了理想,就相当于放弃了人生。

所以这是孔子不想继续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里的宣言。这个混乱的世界不一定是战争的时代,而是人性颠倒,价值观病态的混乱时代。这让孔子觉得真的窒息了。孔子放弃了野心,不再“言不尽意”。他甚至不想再写了,很快就去世了。

这种绝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但经历的前提是,你首先要用自己生命的100%,用几十年的精力和努力去追求一个理想。而孔子这块“千锤百炼”的巨石,最终也会败给“胜林事件”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孔子忍受的太多了。当然,我们之前说过,绝望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全面的奋斗,如果你长期甚至是一辈子坚持下去。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能理解孔子感受的人应该是很少的。

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所有的麒麟和凤凰,包括所有的野兽,都不能快乐的地步。如果孔子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恐怕早就写完了,不用等到七十多岁。

在这方面,人类要做的就是做出很多努力,而这种努力的前提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去认识它们,去珍惜它们,而其中必然有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