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游恒山记》教案
八年级上册《游恒山记》教案1教学法
采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整堂课由“读”和“说”两个板块系列组成。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进图书馆或在网上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类
(1)导入,第一遍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对徐霞客的了解,老师补充。
徐霞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生活在晚明官僚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正直。我不想活在肮脏的官场,所以我毅然抛开名利,以在祖国壮丽的山河中寻找一辆揽胜为终身乐事。他游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他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质、水资源、物产、民情、名胜。
《徐霞客游记》是他30多年旅行考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杰作。它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作为文学瑰宝流传于世。清代人称赞其为“古今最佳游记”,是“天下真言,代蒙奇奇言”。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解决语音识别和意思理解问题。
(2)第一教学段:读课文,说发现。
1.根据上下文找到能理解意思的单词。
2.找到可以用双音节词加词解释的词。
3.找出古今词义不同的词。
4.找出今天仍在使用的单词。
5.发现多义词。
6.发现词类的灵活运用。
(3)第二教学模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要把课文再读一遍,读得通顺。
2.学生自己阅读和翻译。
3.翻译接龙(根据人数每人一句话)。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节课
(一)第三教学段:读课文,说内容。
1.当学生再读课文时,他们应该读语调。
2.老师指导学生总结每一段的意思,并要求他们发言。
(1)写出爬山的时间和天气。
(2)写下登顶的过程、风景、地名。
(3)写出登顶后能看到的东西。
(4)写从西峰下山到费石窟的情况。
3.根据第二段第三段,学生谈论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和在山顶看到的风景。
上山经过王献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卧房——飞天石窟——北岳庙——会仙台。在山顶上,我看到了北山“落崖密树”,也看到了浑源府,南边是龙泉山,两边是五台山,附近是龙山。这些山脉都是相互联系的。
4.学生充当导游。根据课文内容,用游客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2)第四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场景。
2.让学生写下他们对句子中一些单词的感受...描述得好,写得好……”。
比如“风清气正,碧如洗”这句话形容得很好,说明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风平浪静,万里无云。
再如:“宇易勇于攀登,久而久之,必登顶”,写得好,表现了作者攀登恒山的艰辛,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3)第五教学板块:读课文,谈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情绪。
2.学生准备关于“感受”的演讲。(可以是读《游恒山集》的感觉,也可以是爬山的感觉。)
3.学生发言,师生互评。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作家的游记。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登上恒山山顶的旅程。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困苦,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步变化形状,准确细致地记录了各种景物、地名、距离,表现了古代文人的实学精神。同时,我把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寄托在了风景写作上。
(4)课后作业:制作《游恒山记》阅读摘抄卡一张。
八年级上册《游恒山记》教案二预习;
23.友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等实词的意义。
2.明确作者游记的顺序,了解他条理清晰的游记。
3.学习作者敢于冒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学计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发音准确,读句子有顺序。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首先,对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作品,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凝聚了作者30多年旅游调查的汗水。这本书是《徐霞客游记》,被认为是古往今来的奇书。今天,我们要学习从这本书里选出来的一篇文章——《恒山之旅》。作者和文本图片的多媒体显示。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是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名弘祖,字振。南明直隶江阴马镇南洋岐。生于万历十四年(1587 65438+10月5日)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崇祯十四年(16465438+3月8日,0)正月二十七日。他博览群书,鄙夷权贵,拒绝仕途,立志调查山川地貌的奥秘。徐霞客在路上休息前的30年里,每天晚上都详细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即使是睡在荒山野林里,他也总是靠在行李上,在篝火旁写日记。徐霞客在公元1641年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些日记实际上是他地理考察的记录。他经过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中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有人记载的地理现象。闽江和古地理书一样,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调查后发现,楚河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再比如,他在云南腾冲大鹰山考察时,在那里发现了火山喷发的遗迹。他在旅行中参观最多的是喀斯特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详细记录了那里的各种钟乳石、石笋、钟乳石等地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游记,是我国古代地理的珍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观察到的。徐霞客注重实践、敢于冒险、献身科学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第二,检查单词的发音
风(y √)清而无攀(j √),风(qi √)散而缠绵(yíng)。
解放(fāng)官署(xiè)接(shè)班(wǔ)大门。
穹(qióng)碑登高(niè),仰视(tiào) (chá) (yā)。
不(zhé)破,则降(duò),洪涛汩汩(G化身),出不了长棘(jí)。
俯瞰(kàn)山麓(lü)龙山(gèn)以西,肩并肩(mèi)。
降低沙漠中的悬崖缺口。
第三,疏通文意
1.阅读课文,分组合作,完成疏通课文意思的学习任务。
2、沟通过程中疏通疑难问题的意义。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出发时间和天气。
第二段:详述爬山登顶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勇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本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你登顶后,周围的风景。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到费石窟的情况。
第四,合作探索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作者爬山的地方,并画出作者爬山的示意图。
清:作者上山,途经王献亭、虎峰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卧房、飞天石窟、北岳殿、辉县等地。素描速写
2.在文中表示里程的句子下面画线,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清楚:一英里,另一英里,三英里,三英里-
作者这样的写法,表现出了文章条理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写作场景的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是俯瞰,可以从文章《俯瞰山南北》中得到。
景物书写的顺序是: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并由远及近。
多媒体展示衡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理解。
4.在课文中写的关于徐霞客登顶的话下面画线,体会他的精神。
明确:文中第二段,我要爬上危险的悬崖,爬到山顶——我要在很久以后爬到山顶。这是作者通往顶峰的一段话。
从峰会开始,徐霞客勇于冒险、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5.总结:
这篇文章清楚地介绍了作者的旅行,描述了作者登上恒山山顶的旅程,表明了他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敢于探索的实践。
动词 (verb的缩写)写作特点
1.文章说的很清楚。
这篇游记涉及的景点和地理位置比较复杂,但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就是小道,也就是作者足迹和眼力的先后顺序。他们依次经过了王献亭、虎口、朔方第一山牌楼、卧房、飞天石窟、北岳殿、会西仙台等景观,并一一描述。再写一次登顶的难度。然后,到达顶峰后,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风景,并清楚地显示整个山脉系统。最后,写下这座山。
2.细节恰当。
全文详略处理得当。简述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细描述爬山到峰顶的过程,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况都写得很详细,登顶过程写得最详细,把过程中游泳者的感受都写出来。在下山的过程中,我详细写了一段找下山的路,剩下的下山过程就略过了。
3.仔细观察。
作为一个以探索地貌为目的的旅行者,他对一些细节的观察比普通人更细致。如出露在地下的煤和泥土、石头的颜色,都写在各个景点,并特别注意地形和周围环境。
4.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叙事关注现实,如实记录所见,细致观察,为地理研究提供素材,科学严谨。同时,对景物的描写也各有特色,形象生动,如松影筛荫、顶承绝壁、底临官惧、殿下云级插天、城门上下、穹碑森等都生动地刻画了笔下景物的形象,读来栩栩如生,颇有文学性。
不及物动词迁移和扩张
1,查阅资料,探讨山川中是否没有树,但有岩石和山。所有的石头都在北方,所以所有的树都在北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徐霞客游记》全书,写读书笔记。
七、文言词汇总结
1通用单词
也穿过环,转,绕。
例:我也过了岳殿东。
2词类的灵活运用
1.用作名词的形容词
陡峭:陡峭,这里指悬崖。
例子:顺着悬崖,爬上陡坡。
2.用作动词的名词
房间:一个房间,就是房间的意思。
例:倚房,谓会仙台。
像:雕像,意为塑造。
例:台中如一群神仙。
3.古今不同的含义
而是古义:只;意义:然而,它代表了一个转折点。
举例:但是可以勾衣服,刺衣领。
所以古意:从此;现代含义:连词,表示继承。
例:于是石板路徘徊不去。
4.特殊句型
1.判决判决
例:飞到石窟。
还有就是判断句型的标志,加上就是加强语气。
翻译:就是飞天石窟。
2.倒装句
①介词宾语。
例子:虎口松柏,价值百倍。对象是老虎口中的松柏。
翻译:比虎峰口的松柏大100多倍。
②状语后置
有一个人在地板上摇摆。状语放在上位之后。
有一个人在上面摇摆。
③定语后置
例子:从北面俯瞰这座山,感觉很沉重。山的属性是一个沉重的后置。
向北远望,有一座大山。
八。分配
1.
2推荐读徐霞客游记。
八年级上册《游恒山记》教案3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笔记,正确理解全文的意思。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恒山自然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学习古代学者的求实精神。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三,教学过程
第一类
(一)引入新课程
在中国的旅游文学史上,虽然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录鸾记》、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但它们的内容也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但论旅游的专业性、篇幅、篇幅和内容的丰富性,徐霞客的游记是同类中的佼佼者。它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备受推崇。清代钱称之为“世界上真正的写作,代议制,奇怪的写作”。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徐霞客的脚步,徜徉在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2)大声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阅读全文,并借助书下的注释正确读出发音。
2.老师示范阅读,学生可以轻声跟着读。
3.对于难读的两三段,老师会带,学生跟着读。
4.找一个基础中等的同学读全文,其他同学听,把发音不准的地方标出来。听完后,学生们会纠正他们的发音。
5.一起读整篇课文,正确读出发音。
(3)理解课文的意思
1.学生借助书下的注释和参考书,口头翻译全文,并标注翻译难点,以便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并提出明显的翻译难点。学生或老师回答。
3.在对全文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一起阅读全文,思考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4.总结每一段的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
明确:1段概述了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细描述了爬山到山顶的过程。
在第三段,我写了我到达顶峰后看到的风景。
第四段描写了从西凤山到费石窟的情况。
(4)转让
1.阅读全文,巩固对课文意思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导游,根据课文内容做一个介绍游衡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后准备一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节课
(一)检查朗读
请一名学生阅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了上节课的阅读要求,并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2)检查译文
请两到三名学生,作为徐霞客或导游,根据课文向他们的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过程。还有的同学在听和读的时候注意学生说的和课文是否有出入,在课本上标出主要景点。
(3)及时纠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加以改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也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讲话的语气和声音进行指导。
(4)找到一条旅行路线
结合课后的“思考与实践”,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进一步理解熟悉的文字,感性认识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上山途经王献亭、虎峰口、“硕放第一山”牌坊、卧房、飞天石窟、北岳庙、辉县等地。登上山顶,只见山北“落崖荫树”,南有浑源府、龙泉山,西有五台山,附近有龙山。从西峰下山到卧房后面的危崖顶,穿过松林,从悬崖的缝隙到飞天石窟。
(五)学习精神
阅读全文,引导学生阅读后从一些句子中理解作者的精神。这篇游记充实而饱满,既展示了山川风光,又生动地描绘了攀登者的奋力追求,如“我要在闲暇之余登上险峻的悬崖,我要登顶”,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精神。
(6)交换材料
老师挑选了一些学习小组的代表走上讲台,交流介绍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1。徐霞客(公元1586-公元1641),江苏江阴人。徐霞客祖祖辈辈都是官宦之家。从小我就“对书特别好奇,一直在看古今史书,地理,山海,一切上下奔波的痕迹。每次读经典,都是潜下去玩,精神历历在目。”考试失利后,他决心挣脱科举的束缚,埋头于古今史书、地图,向往“名山大川问”的考察生涯。经过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他不顾异端的讽刺,坚决质疑图文并茂的记载,批判自古以来被奉为经典的《龚宇》。为了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从22岁开始就一直在旅行。30多年来,东至普陀,北至延吉,南至闽粤,西北至泰华之巅,西南至云贵,足迹遍及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份和北京、天津、云南。直到55岁病重,才被云南丽江知府押解回老家,次年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徐霞客的人生旅途和观察。除去失落的人,保存下来的人物有60多万,内容非常丰富,从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寻找岩石、洞穴、瀑布、温泉的奇景和胜迹;从动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艺品、居住地、价格的记录;从对民情风俗的观察,到对民族关系和边防的关注,充分说明他经历了艰辛的实践,产生了丰硕的科学成果。《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文学游记。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奥秘的忠实记录,再现了徐霞客笔下雨、雾、晴、阴的大自然、山、水、树、石的各种安排,处处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7)转让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下坡日记》(后)和乔宇的《明代衡山游记》,尝试在内容和表述上与本文做一些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