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一瞥(四)——马六甲古城中国街
沿着河岸到处都有绿树和鲜花。河面不宽,碧蓝的河水荡漾着,轻轻流淌。岸边一个巨大的风车迎着一排木屋随风缓缓转动。
两岸建筑错落有致,风格各异。草、树和花围绕着笼子。一排排造型各异的建筑,有一种华丽的异国情调。既有现代建筑的优雅,又有中国江南水乡常见的白墙大和的怀旧。特别是白墙上的中国彩画和中国书法,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南方水乡的风情。
漫步在马六甲河边,你会在蓝天白云下发现一座被断壁残垣包围的古老堡垒。一门古老的大炮昂着头站在那里。在一棵棵茂盛的热带草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的掩映下,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硝烟给这座古城带来的伤痕。
马六甲是一座有很多战役的古城。
离古城稍远的地方有一个海事博物馆。有一艘巨大的帆船,是葡萄牙大帆船“海洋之花”原型的复制品。
1502年,海洋之花在葡萄牙里斯本下水。这艘巨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后来多次参战,并随舰队征服马六甲苏丹国。在带着战利品返航的途中,它在马六甲海岸沉没了。
看看它,体会一下我们祖先风雨飘摇的生活。我感慨万千。我忍不住祈祷和平。有了今天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我们可以坐在这里,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红楼广场和前面熙熙攘攘、容光焕发的游客。
目前,彩车不时穿梭,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三轮车改装的花车五颜六色。满是鲜花,满是旗帜和震耳欲聋的音乐。司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露出黝黑的手臂和脸庞,到处邀约客人。他们懂的语言多,善于问价。同时,他还担任导游,为酒店招揽客人。
中国第一条钟克街
马六甲河清澈见底,不时有船只缓缓驶过。坐在炎热的岸边,听着鸟儿在树上歌唱,微风徐徐吹来,真的像是身在中国的南方。
穿过马六甲河上的小桥,就是著名的容克街。这是一座中国人聚集的古城。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容克街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街道。它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其本义取自闽南语“常杰街”,因为600多年前,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或六次)停留马六甲。容克街周边20多条街巷,成为中国移民到南洋最早的集中地。
走在这里会让人有时光旅行的错觉。
一进容克街,几乎都是中国人的面孔,醒目的汉字,大红灯笼。这很像回到了中国的漫长岁月。
民居很有特色。中国老街随处可见。街道不宽,满街都是老旧的骑楼。很多都是有100多年历史的两层老建筑。古老的街道和房屋充满了历史的沧桑。临街的门楣上,很多都刻着汉字牌匾。如“同发”“丰顺”都是当年华夏先民留下的字体名称。有福建会馆、海南会馆、永春会馆、永安会馆、广东会馆以及各种宗教寺庙。好像回到了南方老家。让人觉得亲切。
福建会馆和海南会馆都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福建会馆古建筑,堪称经典。斗拱的飞檐和立在门口的两根彩色立体盘龙柱,真是艺术瑰宝。带有明显的南方特色。
除了许多具有中国南洋风格的古建筑,容克街也有熙熙攘攘的市场。街上有许多购物店、古董店、咖啡馆、餐馆、专卖店和各种摊位。出售各种日用品、服装、工艺品、中药材、名优土特产。还有美食和特色小吃,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南阳风味。
白天这里人不多,晚上是它的黄金时刻。
每到周末,这里都会有夜市。通常会有一些文艺演出。
华灯初上,容克街开始热闹起来。狭窄的老街两旁排列着出售各种商品的货摊。商店和餐馆也灯火通明。各色游客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各种没见过的新奇小吃,还有那些不知名的水果都会让人想去品尝。游客最喜欢的是各种糕点。街边的老字号三叔公糕点店,依旧古色古香。顾客总是很拥挤。它的蛋糕是人们最喜欢带走的礼物。
走在Jonker街,你会发现路边有一个小花园。面积不大。完全是中式的建筑风格和园林风格。里面的花草树木和艺术雕塑让人赏心悦目。这是当地居民放松的地方。在这样嘈杂的街道上保持安静真的很有趣。
在容克街的尽头,有一个舞台。在活动的晚上,城市的居民会聚集在那里观看各种具有浓郁农村风味的文化表演。人们坐在台下,享受着聊天,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容克街虽然老旧,却让人觉得新奇。尽管噪音很大,但还是很愉快。我在这里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乡土气息。
婵婵和娘姐故居
在容克街及其周围的街道上,马六甲有许多有钱有势的妻子和修女。其独特的“娘惹文化”是游客好奇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婵婵、娘惹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的专用名。是指公元15世纪初从中国明朝来到马六甲、新加坡等地的移民和当地的原住民,主要是马来人的混血后裔。也被称为本土华人或海峡华人。从根源上看,一般认为主要来自两部分。
相传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在马六甲居住。有人会留下来。最后一次死在海上后,驻扎在马来半岛的大明军队留了下来,与当地土著通婚所生的孩子,男人叫“禅”,女人叫“娘惹”。这是一个广为流传、广为接受的说法。
此外,据说马来编年史记载中国明朝的韩公主嫁给了马六甲苏丹。带500名随从。这些人后来与当地贵族通婚。在当地广为流传。但中国文献中没有记载。不被学者认可。
事实上,郑和船队留下的人或有争议的汉带来的人,即使存在,也只是他们祖先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之前或同一时期,就有华人从中国、广东、福建等地来到南洋谋生。尤其是元末明初,内战频繁,很多人流离失所,被迫前往南阳。据说华人最早到达南洋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这些人和当地人结婚后应该是他们祖先的一部分。
我曾经在新加坡遇到一个叫云的中国人。他自称是蒙古人,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移民的历史已经模糊了。
学者们对“南洋本地华人”或“海峡华人”这一称谓有不同的看法。但一般是指最早来到中国并与当地人结婚的华人后裔。以区别于传统汉语中被称为新人的后来者。
这些华人后裔一般居住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
虽然他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远离中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讲究孝道和礼仪。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他们将当地的语言、服饰和饮食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也学习当地的马来文化和习俗。无论是语言、饮食、服饰还是婚礼仪式,都表现出中马文化融合的特点。特别是在饮食和服饰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其独特多样的娘惹菜已成为禅禅和娘惹文化的一大特色。几百年后,这些人大多不会说中文,有的已经转用英语了。或者说是中国的闽方言和马来语结合的一种混合语,叫灿灿话。现在这些人已经融入了当地人。
在古城里,我们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禅禅和娘惹祖屋博物馆。
这是一座私人住宅。它是当地一个富裕家庭的祖屋。现在的主人是第四代。
博物馆在一条安静且不太宽的街道旁边。印象不深。门上方有一块匾。按照要求,我们按了门铃,然后一个瘦弱的老妇人来开门。
从表面上看,这座故居的建筑简单而普通。在这条街上并不突出。谁也不会想到,进去就像进入了一座雕刻精美、气势恢宏、光彩夺目的历史博物馆。这样的家庭不是古城里的地方。
什么是富商?什么是大家庭?什么是贵族住宅?你永远不会知道,直到你走进去。
这栋楼从1861开始就归曾家所有。曾家四代人都住在这里,现在全家都搬出去了。1985才改成今天的博物馆。曾氏家族的后代仍然掌管着这个家族企业。
据说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房间里有一张小娘惹的欧萱的照片。
房屋的建筑格局极为讲究。
站在客厅外面,你可以看到屋顶上有一个洞。是业主在二楼向楼外眺望的观察孔。可以直接观察大厅外的情况。功能类似于今天防盗门上的猫眼。可见当初的设计是用心的。
进入大厅后,第一感觉就是设计风格和装修豪华。这座建筑展现了富裕家庭生活的多元文化和时尚感。
内部装修基本是中式风格。大量使用了中国南方的金漆木雕工艺。同时也融入了荷兰和英国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元素。
除了雕梁画栋,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如屋檐、门、走廊、屏风等。各种木制家具,如柜子、床、桌子、椅子、凳子、装饰品等。,也展现了精湛的工艺。雕刻的题材基本都是岩石、花卉、仙鹤、枝叶。许多都用珍珠母和大理石装饰。
有的家具上镶嵌着许多珍珠贝类,同时盛开的樱花和各种珍禽,镶嵌着各种名字不清的稀有材料。
家具用料奢侈。雕刻区域深而宽,磨工镶嵌精细。同时使用了圆雕的手法。雕刻得栩栩如生。
客厅上方挂着“追远”的牌匾。墙上是我家几代祖先的照片。这个家庭里有第一批马来妇女。有一个温柔的中国男主。还有几代情侣合影,包括家族的第一代和第二代。
大厅里有许多精美的金银瓷器和异国情调的手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
大厅和房间里有许多精美的陶瓷工艺品。装饰品和器皿都是从中国江西和广东的著名瓷器制造商定制和进口的。
客厅墙上挂着许多刺绣品。如果你不注意,你会认为它们是一些画。图案多为富贵吉祥,寓意深远,如松鹤延寿。据说当年材料都是从中国运来的,还请了中国苏州的绣娘在当地绣的。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整个建筑,无论客厅还是卧室所用的家具,包括八仙桌、太师椅、罗汉床、茶几、橱柜等等,都是世代相传的。它们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所有的家具,门,窗,柱子,甚至楼梯都是用中国最好的红木做的。家具上镶嵌的大理石来自中国大理,上面镶嵌着美丽的贝壳。所有的桌子和椅子都用一个木制的鞋楦连接起来,没有一个钉子。连楼梯都是无钉的。据说大师还从中国请来了工匠在当地制作。
最神奇的是,家具、门窗上的金色彩绘花朵都贴有金箔。其实全屋的金银装饰图案都是金箔银箔的。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整栋楼里的一切都是一件有价值的艺术品。
眼前的一切真的很震撼。他们的神奇之处不在于年龄和荣华富贵。不在于用人的精细和挥金如土的奢侈。是因为这些精湛的工艺和珍贵的材料,以及大国工匠,在交通不便、路途很远的时代漂洋过海,从中国而来。不禁感慨万千。
客厅和大堂之间的纱门镶嵌着半透明的玻璃。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奢侈。大厅上方挂着一盏大灯笼,是主宅的字号——增福。
大厅外面有一个休闲露台。天井的墙上有一条雕刻的鱼。它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排水。下雨的时候,屋顶的雨水通过墙里的水管流下来,然后从鱼嘴流出。这是一个美丽的景象。
厨房很宽敞。展出了许多家用电器。
最神奇的是那四套菜。它们用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作用。
最漂亮的一套涂鸦是主家在婚礼上用的。最朴素的蓝色和白色是用于葬礼的。给客人的红边套装。工作日晚餐用的一套白色。四套餐具根据场合分别使用。这是一个大家庭的规则。
从大堂通往二楼的楼梯是用厚重的中国桃花心木雕刻的。楼梯的背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并用黄金装饰。据说这个豪华楼梯是唯一的。
上楼梯到二楼,就是主卧了。主要展示了婵婵和娘家结婚时的衣服和用具。房间里的一对模特穿着婵婵和娘姐结婚时的传统服装。对面有结婚用具。
据说娘的婚纱一般都是自己做的。在过去,当一个大家庭选择妻子时,有许多评估标准。除了会做饭,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女红。所以小娘惹一般都能做出娘家糕之类的好吃的。她们的针线活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
新房对面是寿堂。一些家庭葬礼,器具和其他东西被展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二楼楼梯出口处有两扇厚重的栅栏门,两扇门关闭时楼梯整个出口都是密封的。钥匙由家里的女主人保管。每天晚饭后,小娘惹都会回屋做珠绣和针线活。主人关上门,锁上楼梯。这样可以防止歹徒夜间闯入楼上作恶。同时,年幼的小娘惹也不能偷偷出去逛街和见恋人。它体现了严格的传统家规和家庭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社会条件的变化,禅禅和娘惹文化实际上已经逐渐衰落。但南洋华人奋斗、发展、贡献的历史,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