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银元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首先,袁大头的发行对抵御外国银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袁大头”发行后,顺应了普罗大众用本国货币代替“外币”的愿望。1915,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与上海市货币协会协商后,于8月1日取消外币“杨龙”,代之以新货币“袁大头”,于是“袁大头”的大致范围由北向南扩大。1965438+2009年7月5日,上海钱协取消了“鹰洋”市场,“鹰洋”势力彻底废除,“袁大头”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中国唯一普遍使用、中外商界认可的主要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币。

第二,“袁大头”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的货币混乱。当时颁布的《国家货币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专属于政府。政府将旧官署铸造的一元银币改为国币。所有公共基金都将采用本国货币。”1917年正式规定“袁大头”为计税基础货币,进一步巩固了“袁大头”第一主币的地位,客观上抑制了各地铸造各种银元的现象。

第三,“袁大头”的发行改变了清代银铜不完全平行本位的混乱局面。银铜并行本位制是把银和铜都作为货币材料,分别铸造成货币。而铜钱的规格并不是很统一,纹身银的铸色和重量计算单位也是异地设置,必然会出现流通货币多种多样,价格不一,换算复杂的局面。“袁大头”发行后,其规格和颜色得到统一,并以此为基础统一了一段时间的货币制度,无序状况略有改善。

第四,“袁大头”问题起到了缓解军阀经济分裂的作用。袁世凯称帝后,中华民国形式上的统一也已解体。军阀混战,分道扬镳,在经济上相互控制和竞争。此时,“袁大头”仍能通行中国大部分地区,对全国物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客观上缓解了军阀经济割据的局面。

第五,袁大头的发行对于筹集货币资金,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有大量的“袁大头”一元银币。据南京造币厂统计,民国四年二月至民国五年两年间,该厂铸造袁大头379819210元。据相关资料显示,仅袁大头一元就铸造了7.5亿枚,也有资料称铸造了6543.8+0亿枚。可以看出,当时袁大头的铸造数量基本满足了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然而,袁大头的铸造和流通时期是军阀混战时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货币失序的状况没有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各种国内的银元,银币,铜币,纸币,国外的银元还是混在一起的。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实现了独立、统一、稳定的货币体系。

袁大头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出现是银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的铸造,袁大头的数量不断增加,发行量也逐渐扩大。虽然不在样子,但也有它的痕迹。“袁大头”银元的通过,逐步将杨颖和杨龙挤出市场,促进了银元的统一,为“废二改元”准备了条件,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