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中国很好的学习进近代史?
教与学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如果一个老师永远是知识的知者,用老师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学习,必然会造成交流的障碍。老师认为简单的问题可能学生很难接受,这就需要老师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如何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如何搞清楚这门课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从写教案转变为写学案,从指导学生学习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案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的体现。教师写教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组织教学,教学生,让学生学。传统的备课方案没有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传统的备课计划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师更注重如何使课本知识精彩、完善,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种封闭式的单向教学备课方案是老师自己用,没有学生参与,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课前无法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因此,原有的传统教案已经不适应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需要。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作为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学生,面对新时代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研究新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不断组织新的教材,编写新的教案,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只有创造性地工作,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
在提倡课改的今天,我们不妨从写教案转变为写学案。“学习计划”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在“学案”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使其终身受益。“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从学生之上的高度,从已知知识的高度,对学生的居高临下的指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学习计划。“学案”的本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的重要媒介。它是教师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的书面表达。
要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首先要掌握教材,熟悉教材中“学案”的写法。首先要把教材看成一个整体,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全面的看法,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了解各教材的分工、衔接和衔接。我们在分析每一本教材的时候,要对整套教材的基本功编排体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要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学习教学部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本校的课程计划,深刻理解所教学科及其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学习任务)以及组织方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作为历史老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比如高一的历史教材,就打破了过去体例的安排,按题目组织,分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两册。这样可以对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弥补链条中缺失的知识点,还原历史真相,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对教材的基本了解和熟悉是写好“学案”的重要前提。历史知识是浩如烟海的。对于一个刚进入高中,没有经验,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好历史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写好教案,提高教学效率。写一个历史案例,你必须熟悉整本教材。这里所说的教材,不仅仅是指课文,还包括课后习题、课文插图和质检、图集等。作为教师,首先要理解内容,理清历史脉络,把握中心,根据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考虑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要让学生在大纲中把握历史教材的大致脉络,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做到“心中有数”。这意味着师生可以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如果定义的话,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历史学家的权威研究成果,以1919的五四运动为界,将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然后把中国近代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王朝的覆灭,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和中国* * *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以及国家的崩溃。了解了这些,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有了初步的框架印象。这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界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范围,又为学生创设了许多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好历史课的浓厚兴趣。
教师不能写没有教材的学案,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内容,因为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材料,而不是全部的材料。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也要寻找大量的教材,学生身边与教学相关的材料,放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读”,让学生看得见、想得着、有收获。“阅读”也是一种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阅读书籍,或在网上阅读史料,以便提取相关信息。历史学习中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主要是认读和释读。在认识阅读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在含义,这是历史阅读的关键。阅读时,不仅要理解和分析文中词语的实际含义,还要联系具体史实,对阅读文本的内容进行辨析和归纳,进而形成历史概念,把握对历史的理解。阅读能力在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分析历史教材的结构、重点和内在联系,分析史料,阐明其内在含义,都是在训练阅读能力,都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因此,学习计划中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连贯清晰的教学步骤、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板书设计、目标试题,都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掌握新课标,才能认真书写。
教师根据教材设计学习计划,那么如何让学习计划更适合学生这个教与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呢?了解和分析学生也是学案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学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体现在学生自身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和发展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因此,为了实现学习计划设计的成功,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和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他们在熟悉和掌握教材时的心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善于观察,尽量从他们的笑容、言语、动作中看出他们在想什么,尽量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兴趣、疑惑、爱好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主体作用。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十年国共对抗期间,* * *产党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反蒋到逼蒋再到抗日再到联蒋。那么,为什么中国* * *产党的政策变化这么大?学生们又迷惑了。教师要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问。结合1936的国际国内形势,就如何应对安事件设计了几个问题:如果你是A:发动安事件的张学良B:狱中的蒋介石C:主张武力攻打安的何D:试图营救蒋介石的E: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合理政治建议?把这样的问题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当时参与决定历史走向的人,所以会积极参与思考。
总之,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一切活动中,写好“学案”是前提和保证,而教学是写好“学案”的具体体现,“学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好的“学习计划”不会带来任何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与素质教育相悖。“学习计划”的编制大有可为。当然,好的“学习计划”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集中研究,分类专项突破,挖掘“学案”潜力。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写“学案”的每一项活动,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的练习。我们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来提高自己写“学案”的水平和能力,从而写出具有历史学科特色和教师个人特点的“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