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平定是什么来历?

平定县是山西通往东部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山西与河北的交通要道,因此有“全山西咽喉”、“晋东雄镇”的美誉。

战国时,他为赵去艾邑。艾庙县,位于西汉,属太原郡,县城位于县城南7.5公里新城村。北魏时,因胡译名有误,上爱县被误称为石爱县。唐天宝元年(742),改称杨光县,县属昔阳县杨光村管辖。直到公元979年更名为平定县,杨光县经历了公元237年的繁荣,逐渐成为一个荒芜的村庄。曾尚增,阿清人,在《杨光回望往事》中吟诵:“荒村知汉唐名,废址散秋。今古心伤谷,杨光村为杨光城。”杨光县更名为平定县标志着中国一个分裂时代的结束和一个稳定统一时代的到来。

故事也是从北宋初期统一中国的最后一战,也就是民间戏剧的“下河东”说起。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宋。宋朝建立后的第四年,开始进行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当时宋朝没有把握辽国会赢,只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但是,南方割据政权占领的大多是物产丰富、军事实力薄弱的地区。因此,赵匡胤制定了先统一南方,再北上太原平定北汉,然后收复幽云地区的战略计划。

公元963年至公元978年,宋朝出兵消灭了“十国”中的九个割据政权,最终留下了以太原为首都的北汉政权。在此期间,公元969年,赵匡胤曾经率军第一次围攻太原,北汉军借助山河之力抵抗,辽兵前来救应,宋军疫情,因此失败。976年,党进将军、潘美奉命派兵第二次包围太原。没想到,10年宋太祖死了,宋军再次南撤。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继续着宋太祖未完成的统一全国的野心。太平兴国二年(977),在杨光建平屯兵。据《平定府志》记载,平定军的由来和名称为“宋太祖征河东第一处,设平定军,属一镇一州(今河北正定)。”我们还从《宋史地理志》中了解到,平定军建立后不久,宋朝也在这个秦县建立了军。“平定”、“微生”等地名都表达了宋朝平定北汉的决心。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第三次北伐太原,四月进汾东行营(今太原市小店区村),五月北汉首领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这一年,杨光县改名为平定县,隶属平定军。同时,太原县被取消,平金县被重新安置。“平定县”和“平金县”的名称是为了纪念平定北汉、统一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平定县成立后,县城也从40公里外的杨光市迁至古玉关市,即现在的平定县上城。关羽市在高山之上,形势危险。汉朝时,韩信曾在赵的进攻下在井陉口驻军。据说韩信用玉树筑城堵门,故名关羽。后人曾在关门前题词“韩信,汉淮阴侯,出兵赵”。关羽城第二周有348级台阶,南面有迎宾门,东面有榆树门。平定县迁到此地后,在关羽城边上扩建了一座6里38步的城,东有宫岱门,西有沾化门。从此形成了平定县城和上下城的城市格局。

金大定二年(1162),平定县升为平定府,统领平定、乐平两县。元二年(1265),平定县、乐平县并入平定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平定州为直隶,领盂县、寿阳、乐平三县。1912,废州改为平定县。1949以后,平定县分属榆次区、晋中区、晋中区。1983分配到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