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世界建筑博览群的历史
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邻52栋风格各异的建筑。外滩的精髓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世界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建筑。著名的中国银行大厦、和平饭店、海关大厦、汇丰银行大厦重现当年“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然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但它们的建筑色彩基本统一,整体轮廓出奇的协调。无论远远望去,还是四处徘徊,都能感受到一种蓬勃、刚健、雍容华贵的气势。
外滩原本是上海城外北部长江沿岸的一片沙滩。在旧社会,它通常被称为“黄浦滩”。道路建成后命名为黄埔路,1945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0之后,上海作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外滩旧景1845英国殖民者强占外滩,建立英租界。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夺取了外滩,建立了法租界。此后至40年代初,外滩先后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领,分别被称为英租界外滩和法国外滩。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共局分别是它们的最高市政机构和领导机关。租界就像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用自己的方式经营管理。租界建成时,外滩成为租界最早、最繁华的地方。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中心,外国公司在这里蓬勃发展,贸易繁荣。自19世纪后期,许多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外滩建立,外滩成为上海的金融街,也被称为东方华尔街。于是,外滩成了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声誉的象征。公司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据一席之地后,开始建造公司大楼。外滩的大部分建筑都经过了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都在这里大显身手,以至于20多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都集中在外滩,面积并不大,所以外滩又被称为世界建筑博览会。一百多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呈现在世人面前。
1843上海开埠后,第一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弗尔看中了外滩一带。1845以上海火车站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约章”为依据,将包括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还将英租界南侧的986亩土地划为法租界。然而,直到上世纪初,尤其是二三十年代,高耸而参差不齐的世界建筑博览群才屹立在河边。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成为远东最大经济中心的象征。历经百年沧桑的外滩,经过1992-1993的大规模改造工程,面貌焕然一新,景色更加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欢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