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镇的历史演变
这样,就更有意思了。(但也有人说,宜阳县香炉山镇甘棠村是古代赵波听证所的原址,有清代河南张寒书写的“赵波听证所”石碑。),据史书记载,邵伯最早被称为“卜丘”,《史记》中记载,陈胜和光武在起义时曾去过“卜丘”。邵伯钟灵古镇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积淀,美丽而出众。同时造就了斗叶亭、真水铁牛、谢公祠、跳石街、甘棠古树等十余处历史遗迹,也留下了孙珏、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
如今,邵伯是中国1887个重点镇之一,镇域面积98.61平方公里,人口近1万。辖2个国营农场,2个居民小区,21个行政村,耕地7499公顷。区域优势明显。东邻京沪高速,南接苏阳高速和宁启铁路,西靠京杭大运河,北靠高邮市,江淮公路贯穿全境。是江都区“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的北翼,是镶嵌在长江运河上的一颗明珠,是融入长江、沿线发展的旅游名镇、商贸重镇、交通重镇、经济强镇。改革开放以来,邵伯镇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抓住开放大发展的机遇,坚持以“工业强镇、建筑富镇、旅游美镇、科教兴镇”为大局,全力打造“三区一业(即工业集中区、邵伯芦洋湖区、商业和集镇区、建筑安装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截至2009年底,全镇拥有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3家,系列企业58家,亿元企业21家。经济总量654.38+07.6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65.2亿元,财政收入654.38+0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4.38+00168元,因此被评为扬州十大乡镇,工业集中区被评为扬州十大乡镇。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百名名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芦洋湖村被确定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10以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用三到五年时间建设新邵伯”的宏伟战略目标,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高效农业发展、旅游开发建设、城乡环境整治、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设强大的邵伯、人文的邵伯、生态的邵伯、精致的邵伯、幸福的邵伯,努力把邵伯建设成为沿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头雁。明清时期,设置了邵伯巡检司,掌管24个广场和8个辅政。
民国元年(1912)至23年,设立邵伯市,辖5镇15庄;
民国34年(1945),次年2月至10月,中国* * *在邵伯建立政权,初设区政府,后设市政府,辖邵伯、青云、月亮三镇,昭关、埇桥、、孙桥、水西五乡。
民国38年(1949),邵伯再次解放,先有邵伯市政府,后有镇政府。
1952年9月,邵伯镇政府升格为邵伯区政府,辖原邵伯镇和公路村;
1954年6月,邵伯镇恢复,更名为邵伯镇人民委员会;
邵伯人民公社是江都县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9月。它是一个集政治和社会于一体的行政机构,基层设有8个工作区。
1959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划丁火地区;
1961年再次调整,辖5个居委会、2个大队,建爱玲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1964 165438+10月将邵伯镇人民公社改为邵伯镇人民政府;
1968年9月,邵伯镇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3年4月,乡镇合并,爱玲、邵伯成为邵伯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1 5月,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更名为邵伯镇人民政府;
2005年5月,行政区划调整,昭关和邵伯镇合并,建邵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