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有哪些会馆和名人故居?
宋元时期,已经有专门接待杨东鑫的“状元店”。明清时期,一些私宅出租单间,为来京赶考的人提供食宿,被称为“状元公寓”,但这些公寓的租金非常昂贵,连来京经商的商人都住不起,更不用说穷人了。
康乾盛世,随着《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多的文人来京著书。因为大家都有本地的想法,也希望互相照顾。于是出现了各地建立的会馆。
到民国时期,北京已有395家俱乐部。
这些会馆大多是由全国各地的官员,联系朝鲜的文武官员和北京当地的士绅、商人发起,用捐款修建的。
一些大厅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翻新的。比如湖南会馆,就是光绪十三年(1887)朱家在漫无边际的胡同中间修建的。
民国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会馆的宗旨从单纯的接待发展到了经营娱乐。这种变化丰富了胡同会馆的内涵。例如,位于北京宣武区朱超街5号的中山会馆。
相传中山会馆是明朝权臣严嵩的花园别墅。
在成为会馆之前,这座花园别墅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中山会馆的前身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唐创办的“广东香山会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很早就是有志青年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后来成立了“中山少年会”。大厅里有五个中级人民法院,大厅西边的第一个曾经是* * *产党的地下联络站。
北京胡同除了隐藏着众多历史名堂,还有大量名人故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北京名人多,名人住的地方自然也多。像田汉故居、老舍故居、杨昌济故居、茅盾故居、欧阳予倩故居、蔡元培故居、齐白石故居、李大钊故居、张自忠故居、徐特立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龚自珍故居、鲁迅故居、蔡锷故居、纪晓岚故居、沈家本故居
据说李大钊生前曾在北京住过五个地方。从1920到1922,李大钊住在西城区十府马后宅35号(现北京新文化街胡同24号),这也是他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
这是一个三合一的院子。基本格局是三间正房,两间厢房,三间厢房。正房里,中东三间卧室,中间一间餐厅,西方一个孩子读书的地方。西厢房的三间是上房和客厅;东厢房三间,是安排探亲访友居住的地方。院内有李大钊自己种的三棵海棠树、花坛和盆花。
李大钊的许多革命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阜成门原皇宫门口西三条21号,曾是鲁迅先生的故居。这座房子占地约500平方米。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这里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
这是北京典型的小四合院建筑。一扇黑色油漆的小门,一块白色大理石镶嵌在一面灰色的墙上立在门边,墙上是郭沫若题写的“鲁迅故居”四个金色大字。
四合院的小门开在东南角。穿过小门进入是一条短通道,左边有四扇绿色屏蔽门。进了纱门就是鲁迅故居的前院,南北三间,东西两间。
北屋三间,东边的是鲁迅母亲的客厅,两边的是朱安的原客厅。东边鲁迅母亲住的房子北墙开了一扇门,搭了一个凸平顶的灰棚,是鲁迅的画室和卧室。
这个小屋占地面积只有10平米,很简陋,但是采光很好。两张长椅搭起的木床,放在窗边,木床。东墙下是一张带三个抽屉的桌子和一把藤椅。书桌的右边是一块非常精美的魏砖,左边是一盏煤油灯。鲁迅先生经常在这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
南屋三间是鲁迅的书房和会客室。朝南的墙上排列着书架。书柜前放一张方桌和两个方凳,东墙放一张茶几和两把木椅。
鲁迅在这里居住期间,写了200多部作品,包括散文诗《野草》、散文集《花改集》、《花改集续篇》、《流浪》和《傍晚采花》。
在这里,鲁迅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和文学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