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课程理论和结构主义的代表是什么?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适应,平衡
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是指个体感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本质,它受同化、和谐、平衡三个过程的影响。
同化是指学习个体过滤或改变刺激输入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个体感受到刺激时,就被带入了头脑中原始理性的图式,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适应是指学习者调整自身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被原有图式同化的新刺激时,要修改或重构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指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史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和沃茨基。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学派被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适应。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融入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适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大,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适应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够用已有的图式同化新信息时,他们就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就会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适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适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将知识从教师的头脑中转移到学生的笔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