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差异?
1.西方宗教文化具有鲜明的超世俗主义特征,而在中国宗教文化中,世俗主义倾向明显。
西方宗教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但其对西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影响始于公元一世纪基督教的兴起,并在罗马帝国时期获得大发展,中世纪达到顶峰。宗教改革中政教分离后,对世俗事务的影响明显减少,但仍占据重要地位。纵观西方宗教发展的上千年历史,不难得出结论,它具有鲜明的超世俗主义特征。《圣经》对天堂和地狱的描绘,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奥古斯丁提出了“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观点;路德等宗教改革家主张“宗教只关注人的精神事务”,就是这一论点的有力证明。
与中国的宗教文化相比,明显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儒家经典中充满了世俗主义的教导,比如“未知生,如何知死”,“修身、治国、平天下”,“君子理想”,都是强调个人在这一世做什么,而不玄学地讨论宇宙的起源、生死等问题。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倾向,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经典著作之一《儒教与道教》中也有论述。
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道教表现出自我升华、个人厌世等特征。显然,其教义比儒家更接近超世俗主义的标准。然而,在儒家思想在中国宗教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之后,在中国宗教服从世俗政府的体制下,道教不得不在世俗主义的精神中修正自己。所以在道教随后的发展历史中,道教更多的演变成了占卜、占卜的特点。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原以来,其超世俗性很难得到中原文化的认同。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佛教文化一直受到儒家文化的抵制,它的一些成果大多是建立在吸收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不难看出,佛教的超世俗主义对中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
明末,西方基督教曾一度在中国传播,但由于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巨大差异,很难被认可。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虽然扩大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但他的成就是在用儒家文化改造基督教的基础上取得的。在洪秀全设计的教义中,其超世俗性与西方基督教仍有很大差距。
目前,中国的主流宗教观点是无神论,所以世俗主义和其他关于宗教的概念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中国,除了一部分基督徒,大部分人都是非信徒,他们的世俗化倾向不言而喻。
2.政教分离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主流,而政教合一始终是中国的特色。
说到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政教分离,一定不能不提《圣经》中耶稣的一句话,“这样,凯撒的东西归凯撒,上帝的东西归上帝。”正是这个圣言,成为历代宗教神学家和哲学家讨论宗教分离的最权威论据。在西方历史上,虽然罗马帝国曾经有过政教合一的历史,英国的亨利四世也有过政教合一的实践,但其存在期很短。在大部分西方时期,争论的核心一直是在政教分离的基础上,宗教权力的权威还是王权的权威更高。从圣奥古斯丁提出“双城”到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宣称“宗教只关乎人的精神事务”再到美国宪法规定没有国教,西方主流几千年来一直主张政教分离。在现代西方社会,政教分离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做法。
与西方相比,中国非常不同。
从学术角度看,中国文化明显缺乏讨论政教关系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百家争鸣,但讨论类似宗教思想的学派却很少,大多数学派思想讨论的核心始终围绕着如何建立世俗秩序。虽然有很多和西方宗教类似的观点,比如邹的“阴阳学说”,但在当时世俗势力都在争夺王权的情况下,没有人关心宇宙起源相关的超世俗问题。
从教派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来看,自秦朝建立统一的专制王朝以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就明显表现出依附于世俗权力的特征。秦朝推行法家,“焚书坑儒”,正是这段历史的开端。但董仲舒依靠汉武帝使儒学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后,儒学成为世俗权力的卑妇的传统一直流传了几千年。
所以,即使中国的学术思想主张政教分离,但在中国千年专制王朝的王权背景下,也很难有立足之地。综上所述,中国的学术思想本身就缺乏讨论政教关系的传统,所以中国呈现两千多年来政教合一的历史趋势是必然的。
马克斯·韦伯根据对中国儒教和道教的具体分析,得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宗教文化的制约,而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新教被归结为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中西宗教文化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着明显而显著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路上,我们也许可以通过适当地回顾我们的民族传统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宗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赖于许多学者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