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边和尚的故事

编者按这里我们介绍一群现代僧人。他们本该是陪伴晨钟暮鼓的僧人,却在不断进步。他们不仅学到了东西,还集资为农牧民的孩子建起了学校。他们可以是到处等着施舍的和尚,但他们已经开始生产自给,改善了寺庙的条件,帮助周围的人解决了困难;他们是慈悲的僧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轻人民的痛苦,培养了许多学生。

阿丹加,张方圆寺庙中对金梅的赞美。

1965年的一天,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的一位普通牧民家里多了一个胖儿子,这是儿子的吉祥和希望的象征。他的父母给他取名金美健赞。他的童年是在悠扬的牧歌和温柔的羔羊叫声中度过的。他10岁上学。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海人民大学预科部。就在他准备高考做最后冲刺的时候,他的老母亲病倒在床。最后,他深造的希望成了泡影。按照父母的意愿,他步入佛教,在张方圆寺出家为僧。

出家后,金梅剑赞仍未放弃求学,先后到塔尔寺、拉卜楞寺等藏区著名寺院深造。1986年9月,考入青海佛学院三年。在那里,他系统地研究了陈述性研究、模因论、诗学和藏语语法。毕业后考入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高级佛学院,他先后得到藏区专家学者和有名望的在世佛教徒的指导,佛学大有长进。同时,他还自学了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荣誉,拿到了19 90的大学毕业证。毕业后,他拒绝了所有的邀请,回到了张方圆教堂。北京和家乡的强烈对比使他陷入沉思。1992年,金赞被县藏中学聘为藏语文老师,这让他非常激动,但刚进学校,面对学生们稚嫩好奇的面孔,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教学设施,他的心一阵抽搐。他希望这个地方不再被愚昧落后所主宰,希望更多的人对这里的学校感兴趣。

民族的复兴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科技。为了改变牧区教育的落后状况,他想在张方圆寺附近办一所私塾,然后一份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自信、合理的分析和切实可行的申请表交给了上级。从此,金梅剑赞到西宁、兰州等地购买教学设备,还到塔尔寺、拉卜楞寺等寺庙聘请教师。三个月后,当他带着三辆满载教学设备的卡车回到张方圆寺时,他的申请也获得了批准。这一切都使金赞无比感动和鼓舞。为了在张方圆神庙附近建立一所学校,州政府授予了一块土地。但这是一片荒野。建一所学校不容易。晋煤建赞不仅投入了巨额资金,还参与了建校工作。最后建成了一所建筑面积为887平方米的“晋美建赞学校”。他自筹65438+万元,银行贷款超过1.2万元。“开办一所学校,培养一批有用的物资,报答果洛人民的恩情”是金玫的伟大誓言。1994 12 15、晋煤建赞学校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学生。1997,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名,兼职教师4名,学生86人,分为初、中、高级三个教学班,下设校务委员会、教务部、总务部三个职能部门。他既是校长,又是老教师,有时还在厨房当厨师。金赞不仅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也是一位青年学者。在《张察尔》、《中国藏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西藏文化的发展》等论文和诗歌十余篇。其摄影作品《玛沁雪山》在1994中国佛教文艺大赛中获奖,并入选中日友好艺术展展出。现为青海省青年联合会会员,果洛佛教协会副会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是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基础,是关系到我们社会乃至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事业。我们衷心祝愿晋煤建赞学校繁荣昌盛。

赛达寺仁青才仁活佛——韩关却加

1947仁青才仁出生于玉树陈铎县店埠村。解放初期,他被选为谢吾乡萨迦派赛达寺第十四世转世活佛。如今年过半百,身材魁梧,热情好客,言谈话语中都能体会到他爱国爱教爱民的真情实感。曾从事农业生产工作,1995年5月当选为州政协副主席。玉树州寒冷偏远,交通不便,贫穷落后。仁庆才仁活佛一改过去以布施、施舍、集资等方式筹寺的传统,开展多种经营,如筹寺、组织掘金拉沙集资养牛羊、种植粮食蔬菜、搞运输、经商等。有了资金,他先修建了一座寺院,改善了僧人的修行和生活环境,又买了两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基本解决了寺院和附近村民的交通问题。寺庙不仅经济自给,还在社会上兴办公益事业,帮助贫困村民。几年来,他们帮助下塞坝村68户村民盖了新房,5户村民修了房。其他家庭也从寺庙得到了种子、酥油、茶叶、建材等不同形式的帮助,共计4万多元。这对帮助村民渡过难关,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庙* * *有5亩菜地,20亩耕地。除了自给自足,每年收获的粮食也上缴国家。自1984-1990以来,* * *已上缴余粮8万多斤。

仁庆才仁活佛虽然是宗教人士,但他信奉科学,重视教育。为了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旧观念,从1990开始,他联系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邀请科技人员指导生产,引进优良品种,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改善了当地的贫困状况。他还十分关心教育,积极为办好民族教育献计献策。先后投资5000多元建设村小学,解决部分教材设备。他还经常走访学校,鼓励教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帮助教师解决困难;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热爱党。有一次,一个老师生病住院了。他不仅给予经济援助,还派僧侣去医院护理。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一些讲座,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他希望家乡能有更多既会说藏语又会说汉语的专业人士。

仁青财仁活佛也热衷于公益事业。为了让村民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祖国发展的新形势和现代科技,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他出资安装了电视卫星接收站,修建了电视室,购置了电视机供村民观看;他为村委会建了接待室和会议室;投资2000多元修建农村公路;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先后种植各类树木15000余株,引进新品种,增加了收入,美化了环境;他组织了许多活动,如赛马会和文艺演出,活跃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赛巴村远离县州车站,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仁庆才仁活佛还组织本寺僧人开办藏医诊所,治疗人数超过210000人。诊所里的药材大部分都是僧人自己采集制作的,所以治疗基本都是免费的。他经常去乡镇、县、州看望病人,给有需要的人以帮助。

当地政府决定建一个小水电站,他为此捐了15000多元。玉树历史悠久,很多文物散落在民间。他非常注重文物的收藏和保护,自己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宣传教育群众,防止不法分子干违法的事,他和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一次文物展览。作为活佛,任任认为,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应当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荣沃寺的坚木错赵清扬

坚木错是泽库县麦秀当地的一个红色部落。他出生于1905。他是第二个孩子。12岁入龙武寺,成为中右活佛中的扎巴。他一边学医一边修行,后来成为中右活佛的管家。他家三代都是荣沃寺坎仓活佛的得力干将(相当于秘书长),三代都是著名的藏医。第三代是活佛陈李坚措,坚木措是活佛的侄子。他从小在陈李健错身边学习藏医,后来成为家族第四代藏医。他从小勤奋好学,热爱藏医。钟繇宫里有许多藏医经典著作。他博览群书,立志做一个能治百病、解除人民痛苦的好藏医。他研究了十多本医书,包括四部医典。为了了解一些特别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他千里迢迢到拉萨求教藏名医、中年的布兰吉,循化藏名医九眉山布丹是他经常求教的地方。那时候,陈叔叔李建措已经是安多藏区有名的藏医了,徒弟有100多个,而且经常顾此失彼,所以建木措帮他处理了很多事务。

由于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他的医术提高很快。到了中年,他已经是荣沃寺有名的藏医了。当时他的药房里有几十种散剂、汤剂、丸剂,中草药有千余种。在采药的季节,他带领徒弟攀山深溪,攀崖攀崖,想尽一切办法采集各种草药。回来后,他严格按照要求处理准备工作。他一生带了100多弟子,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他经常跟人说,我医术再高,我也是人,能力有限。培养100个徒弟,让我的实力提升了100倍。上世纪70年代,他在隆武卫生院的时候,同仁县每年都培训赤脚医生,他是每个培训班的藏医讲师。1983,黄南藏医院成立,他担任主治医生。每年国家卫生局和藏医院到各县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他都去讲课。先后为1800名赤脚医生讲课传授经验,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为了系统地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藏医经验和知识,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他特意对女婿普茂进行培训,一有时间就给他讲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藏药的鉴别和炮制方法。他教授技能和美德。他经常告诉女婿,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把治病和解除病人痛苦放在第一位,千万不要太看重钱,一定要给有困难的病人帮助,少收或者不收。这些年来,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每个月的工资差不多有一半都给病人交了药费,平时也尽量减轻病人的负担。他的心很善良,家里人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冬天他光着脚下班回来,问他鞋子的事。他说今天一个病人的鞋子烂了,两只脚趾都露了出来。天气真的很冷,所以他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不管多忙,只要有义诊,他都积极参加。他说,我们医生的职责是治疗病人。他们身体好,我们积德多。

简木错不仅教学生,还写书。他的著作《艾灸穴位精要》和拔罐穴位知识很实用,可惜在文革中失传了。20世纪70年代,他和藏医大师久美、念之海在青藏高原采集了100多种藏药标本。与省生物研究所、同仁县龙武诊所共同编撰《藏医图鉴》,青海民族出版社1978出版。本书分为两卷,一卷是动物标本,一卷是中草药标本,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欢迎。坚木措的医术很高,尤其是疑难杂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对头晕、中风、痴呆、胆囊、胆结石、风湿、关节炎、心脏病、胃肠疾病、脑包虫病等常见病都有很好的治疗。除了使用各种药物,他还用艾灸、拔罐、放血、按摩、药浴、冥想来安神治病。他还采用心理疗法,让病人唱歌、听音乐、讲笑话,开导和鼓励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坚木错先生是黄南、甘肃、四川乃至西藏靠近黄南地区群众敬仰的藏医。人们称赞他心地善良,医德高尚,都说他是桑杰曼拉(药师佛)。1993,11年9月,坚木措先生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