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学教程后的两个800字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去年这个季节,也是在“人间美景尽在四月”的季节。我们公司组织了书法培训。一年后,我们从篆书走到草书。随着各种碑文的阅读和临摹,宣纸上水墨结合软刷的力量和美感,无比震撼。不迷茫才能认识美,对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年的书法学习会通向美,进入美的世界。
回顾从出生到家庭和学校教育,我们似乎一直停留在对什么是“美”和如何“欣赏美”的简单认识上,或者说国内的教育只会告诉你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而从来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老师们告诉你王羲之有多美,他有多野多空灵,他有多挺拔多雄浑。吴带之风如何超越风雅,一草如何浮出水面,八大山人如何感受开放与倔强。至于他们为什么写得好,画得好,有什么好的,这种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这种美的表达等等,我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好?因为老师说好,老师的老师也说好。没人问,没人学,没人教。美育的缺失,已经让我们不再具备欣赏和分辨艺术的雅俗、美丑的能力,于是,“丑书”大行其道。
为了更好地学习书法(写好字),并通过书法或多或少地陶冶和培养自己的美感和品味,需要系统地了解中国的美学和艺术史。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可以说是不得不读的经典。我第一次见到李泽厚的时候,在易中天的《中国人闲话》里提到过。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我下意识地想到了李嘉诚,以为是李泽楷的哥哥(惨不忍睹的金融民工被曝光)。后来百度了解到,李泽厚出生于1930,比李嘉诚小两岁。一个出生在湖南,一个出生在广东,一个是著名哲学家,一个是香港首富。虽然两人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但真的是“你在北海,我在南海。魏不相干。”
《美的历程》第一版出版于1981,内容跨度从古代图腾、原始歌舞,经过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盛唐之声、宋元山水意境到明清文艺思潮。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美的感受和认知,以通俗精致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现在,新版配有近百幅精美插图,具体呈现中国壮美历程。文字是美的注解,插图是美的体现,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辅相成,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文字与图像的确认,读得非常亲切。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对《美的历程》评价很高,认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应该说是中国的美学史、艺术史、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
美是个大问题。从老子的《人人都知道美是美是恶》,到《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说文》:美是甜的。从羊到大。羊在六畜之中,耶和华赐粮。美与善一致。注意:羊越大越漂亮,所以越大越好。从这里可以看出,“美”的味道是甜的,视野是开阔的,语言是温柔的。“美”就是漂亮、好听、好吃,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当“美”这个词出现时,往往用来形容眼、耳、鼻、舌、身在色、声、香、触各方面都很愉悦的时候。《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本能让读者身心愉悦的书。
《美的历程》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古代到明清各种美的呈现。古代图腾的龙凤舞,殷周青铜的狞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浪漫主义,魏晋时期题材和文章的自觉,佛界的壁画和雕塑,盛唐的青春和音乐之美,中唐的意蕴, 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学思潮,都是作者用赏心悦目的文字汇集而成的。 看这本书就会成为内容。
读完《美的历程》,才知道中国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审美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沙淘金,在时代变迁的战争中重生,在文明的交融和冲突中冷冻和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美的传承和演变感染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精神。面对如此壮美的变化,我不禁感叹,流连忘返。循着李泽厚先生的笔触和叙述,我们在这里要匆匆走过的,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与哲学、宗教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就,指导着人从生存走向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问题。面对这样一个人生根本问题,如何从这部经典中,在短短的一个月的阅读任务中,吸收更多的营养,领悟更深刻的美,提高审美水平,才不至于浪费王先生庞大而重要的美学研究成果。但是有多难。话又说回来,审美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应该是一生的追求,不可能一蹴而就。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带着闲情逸致去读。正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所说,读完这本书,确实有一种“奔忙”的感觉。他用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了他对中国从上古到明清的审美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并由此在它的启发和指引下进入了对美学的探索和研究。
艺术和美是精神和灵魂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民族艺术的历史,也就是民族灵魂的历史,是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本书中,要谈艺术的发展,首先要谈社会和观念的变化和演变,才能理解艺术和美的发展的内在因素和相互作用。
看完《美学教程》,二老师的《美学教程》好像太薄了,匆匆翻了几十页;王老师的《美学教程》似乎太过厚重,让我痴迷于千年美景。
《美的历程》,你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剥离了苦涩,保留了沁人心脾的清香;你也像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把这个世界抛在脑后,印在欢笑的皱纹上。你像春风,杨柳依依,让春天姗姗来迟;你像炎炎夏日,挥洒着夏日的激情;你就像绵绵秋雨,梧桐弥漫着深夜里缠绵的秋意;你就像冬天的雪,冬天的力量在寒风中沉淀。
王先生的笔太独特了,让我徜徉在美的历程中,忘记了世间的喧嚣与浮躁。我被千年的美景淹没了。我在缤纷的色彩中享受着古国特有的气质,让美丽、智慧和艺术融为一体,深邃而瑰丽。我不忍心写,因为我害怕我会打破这美丽的艺术。如山,如海,如蓝天,让我钦佩,让我崇拜,让我惊叹。
美的历程很长,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就在眼前。它始于没有历史记载的神秘时代,以图腾的龙凤之舞,华丽的鱼纹兽身,可怕的青铜饕餮,炫耀着时代的武力和神秘精神。这种深沉、恐怖、崇高、不可抗拒的美,真的让我体会到了“暴力是文明社会的助产士”的深刻内涵。先秦时期的甲骨文中流淌着充满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中国书法之美,而中国美学中的功能美、关系美和节奏美则是百家争鸣。我们需要这种美,一种将主观感受客观化的艺术。我没有时间停留太久,楚汉的浪漫主义已经浸润了我的全身。骑在马上,飞燕如闪电,力、动、速,构成了汉指导下的大国气势和美学特征。北去匈奴,东进海上,西入大漠。好像又回到了提倡“实力”的历史春秋。回过头来看,中国的文艺开始觉醒了。那种超脱,那种平淡,那种忧怒,那种大度。《易》对生生不息的赞美,庄崇高悠远的人格本体,屈对死亡的思考,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融合。这是一种性格,一种超然干净的美。这种美太自由了,太洒脱了,太诡异了,最后被统治者用一种相信轮回的美代替了。
那数不清的佛,丰富的故事,痛苦的麻痹,让我们很难想象人们沉迷在虚幻的场景中。今天,我们会像看一部悲伤的史诗或看一部苦难的小说一样来看待这些艺术场景,通过审美的形式来感受历史和人生的积淀。那种美是那样的沉重和阴郁,让我不忍细细咀嚼,一下子就来到了盛唐的美,那种充满热情和青春活力的美。具有古代东方美学特征的“诗圣”杜甫,永远是那么感性,那么忠诚。他完全依附于世界,关注现实,不求个体的解脱或来世的宠爱。而是将个体的心理沉浸在苦难与人文关怀的情感交流中,认为这是他的创作使命。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以发现美的洞察力,将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融为一体,在当时的诗书画王国里形成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在世界上奏响了盛唐的美妙之声。顿时,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让人止步于群山。峰回路转,山来水往,我来到宋元美景,如游桂林一般真实而美妙。放眼望去,春山轻如一笑,夏山绿如一滴,秋山明如妆,冬山萧瑟如眠。四季各有特色,风景优美。韵的背后,是苏东坡先生一生的空灵感。这种对宇宙中整个生命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望、无望的深深叹息,让这种美有了一种韵味。山川美景渐尽,我已回到灵魂的归宿。明清时期的文艺哲学思潮,似乎是在拷问世界,世界的变化,离别的悲欢,喜怒哀乐。爱之深,恨之复杂的美,似乎给千年美景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我徘徊,深思。转念一想,西方伟大的哲学家、诗人歌德这样评价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的更清晰、更纯粹、更有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汹涌的诗意...正是这种各方面的严格克制,才使中国保持了几千年,而且将永远保持下去。”或许这就是对这门美丽课程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中国人觉得整个宇宙是伟大生命的流动,这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中国人和中国艺术的美的理想,不是寻求凝固不变的永恒,而是在混沌中寻求动态的平衡与和谐,与人类天然对应和一致,被视为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深情,执着,温柔,含蓄,这些都成为了这位千年美人的标配特征。
这个美丽的球场似乎太短了。当我匆匆穿过它时,我不愿意返回。我试着多表达一点,记录一些经历,却发现只是徒劳。
最后,我不得不借用日本人东山魁夷先生《一片绿叶》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每当我遇到美丽的风景时,它只会是一次...如果樱花一直开,我们的生活也一直在,那么两人的相遇就不会动人。花朵以自己的凋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花很漂亮。人类在内心深处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间都是短暂的,但偶然相遇,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