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淮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属于北亚热带,北方属于暖温带,南北冷暖气团经常在淮河。
流域交汇相持,夏季易形成暴雨。淮河流域的暴雨
该地区的运动方向大致是由西向东,距离淮河中游很近。
容易造成下游河水排水不畅,引发洪涝灾害。但是这个
它不是淮河流域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因为现代气
形成于全新世中期,之后只有小幅波动。许多
确凿的史料证明,在公元1128年黄河、南河泛滥入海之前,
几千年来,淮河水系有足够的排泄能力将其带入流域。
洪水顺利入海并没有造成严重的洪水,它是由
因为人民生活富足,所以有“行万里路,不如过淮河”的说法
谚语广为流传
现代淮河流域灾害的根本原因是淮河先入湖后出
这个不正常的水系进入了河流,而这个水系的形成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
下游水系变化的结果。12世纪,黄河开始向南蔓延。
在淮河被攻陷进入黄海之前,淮河是低含沙量,自由流入黄海。
清水河。当时淮河中下游又深又宽,两岸有天然堤防。
非常发达,隋唐时期的韩沟和通济渠是南北两条运河。
它由淮河入海口连通。从公元1128,淮河水
该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黄河和南海已将淮河纳入南海。
700多年(公元1128 ~ 1855)形成了淮河。
重大变化;其次,洪泽湖在明清时期扩大形成,湖泊结构
淮河中游淮河基准面的局部侵蚀,这种基准面的抬升
是淮河中游洪涝灾害的根源。第三个是公元1851年的淮河。
淮河实际上成了长江的支流,形成了第一个入口。
湖泊河流水系。变形的水系形成了变形的河床。
剖面,特别是洪泽湖以上和浮山以下的河床比降和洪泽。
湖下河床进入河道,坡度较低,使淮河中下游河道泄流。
泄流能力大幅度降低,是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然后是原因。河道原是李运河大堤以西的低洼地。
河床纵向坡度只有十万分之四,高邮湖、
邵伯湖和白马湖连在一起,不分江湖;如遇江淮和瑞星,会更多
很容易停滞不前,遏制灾害。
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流域的特点是“大雨大灾,少雨”
灾,旱无雨”是出了名的,所以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件事。
一条有计划综合治理的河流。50年以上,按“蓄泄”
筹”的治理原则,淮河流域的灾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灾情
隐患尚未根除,流域防洪能力仍然较低,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相当低。1993全流域人均工业产值只有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15%,人均GNP只有全国。
平均值为60%,在我国东部沿海主要流域中最低。
一是吉焦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之间的经济谷。
全流域耕地1330多万公顷,其中10万公顷。
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水威胁,近667万公顷农田被排干。
每三年必须少于一次。全流域堤防保护的耕地和人口都是
它占中国和安徽省淮河流域受保护耕地总数的24%
在293万公顷耕地中,有654.38+0万公顷受到堤防保护。淮河
干流中游沿线相当一部分农田靠近或者本身就是泄洪蓄洪用的。
在洪水地区,由于生活水平低,这些地区的人们在非汛期是失明的。
围垦和水产养殖降低了泄洪和调蓄能力,不得不在汛期进行。
放弃耕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进行转移。15 ~ 20年
遇洪水,1991年,安徽省1万人退、迁、留。
重大社会隐患。
沂、蜀、泗三条河流发源于鲁中山区,其中泗河最早
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伊、蜀分别为泗河支流。
从12世纪开始,黄河夺取淮河下游,进入黄海,特别是从
15年底,黄河夺泗入淮,泗河水系大受影响。
巨大的变化。原来统一的泗河水系变成了三个基本不同。
干涸的河流不再与淮河干流相连。供水系统太混乱了,
沂沭河下游泄洪能力严重不足,加上泗河上游洪水。
最后还排入易、蜀河流,那里洪水极易泛滥。
该地区已成为著名的灾害多发区。
希望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