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的历史演变
(1)瓷器致密,透光性极佳,是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的。唐宋北方白瓷用氧化铝含量高的粘土烧制,粘土含助熔物质少,胎不够致密,透光性差。而德化白瓷用的是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制后玻璃多了,所以它的瓷体致密,透光度特别好。
(2)从釉色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宋白瓷釉为淡黄色。元明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白瓷,白中略显青紫,与德化白瓷明显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氧化铁和氧化钛的含量有关,还与烧结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较高,烧成时使用氧化气氛,所以瓷器呈现白中带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所以瓷器呈现出白蓝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气氛中性,所以德化白瓷在釉色上比唐宋北方白瓷和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白瓷更纯净。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光洁,乳白色如凝固的脂肪,灯光下釉中若隐若现粉红色或乳白色。因此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传到欧洲后,外国人也称之为“鹅绒白”。直到现在,法国人还把德化窑白瓷称为“中国白”。白瓷狮子面馆第一炉
(1)视觉面观察:明初釉面白中略红,就像东方少女的脸白中带红;明代中期,釉色洁白,略带淡黄,就像一头成年大象的牙齿。明末清初的白釉略白,就像猪油凝固时的白。
(2)透视观察:明初胎色为白中带粉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偏红或偏黄,明末清初胎色偏黄或偏黄。当然,由于作品的厚薄,配料的细微差别,烧制时温度控制的细微差别,每个时期的颜色都会有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论其厚度,都应该是透光或透光透视的。如果不透明,那就是假货。这是判断德化瓷器真伪的重要依据。
(3)釉亮度观察:仿釉一般过于明亮,给人以耀眼的感觉。正品的釉面温润无力。
(4)从制作过程观察:仿制品一般在灌浆后分段组装。判断时要注意,由于注浆成型工艺,器皿内会有瓷浆的流动纹,一般是垂直的,胎体薄而轻,釉面呈乳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都有气泡,没有正品光滑悦目的特征。在同一个图案对称的物体上,形状往往是一样的,就像印刷品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太规整,太死板,没有生气。正品都是手工揉面堆糊的。一般揉捏界面都有人工揉捏的痕迹。当仔细观察同一图案的同一对称物体的形状时,通常会有细微的变化。正是这种细微的差别,既体现了作品的真实性,又显示了其自然性和气场。
白瓷观音像
(5)从易损部位观察:长期收藏真品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子、牙齿等。,尤其是娇嫩脆弱部位经常出现的破碎、破损甚至脱落现象,这些疤痕应该是旧痕。新的仿制品不具备这些特征。判断正品一般要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是否有裂痕,接口是否是旧痕。二是闻。方法是将瓷器放在没有任何异味的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无风、静止的情况下,在房间或办公室内,当器皿迅速从器皿中取出时,立即用鼻子嗅碎口等部位。这种方法至少可以证实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断裂的裂缝用什么胶黏剂粘合;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断骨折口粘接的大致时间;Ⅲ.除了各种粘合剂之外,还可以推断出可以使用哪些化学品。第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去除口腔中的异味后,轻轻舔一下物品未上釉的部分。接触面尽量大,看有没有异味。一般每当你的舌头感到轻微麻木时,这种物品通常是用酸性化学物质浸泡过的。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杨贵妃因其天生丽质,温柔温顺,极受唐玄宗宠爱。唐玄宗为了讨好贵妃,使尽了浑身解数。“红尘中骑公主笑时,无人知是荔枝”是最著名的典故。
杨贵妃精通旋律,不仅能歌善舞,还是打击乐大师。有一天,杨贵妃和玄宗正在饮酒作乐,贵妃不小心打碎了白瓷酒杯,掉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是“泠然碎如玉”,她很喜欢。玄宗为了博取美人欢心,特意命人用白瓷作为贵妃享用和招待的摆设。然而,官窑制作的白瓷虽然洁白细腻,但敲击之声却浑哑,令贵妃十分不悦。
玄宗为了用自己的爱换来一个微笑,下令征集天下能工巧匠,做出能发出清脆委婉声音的白瓷编钟者,赏1200元,封为御瓷窑。三月,圣旨一出,编了无数件白瓷。虽然都比霜雪白,却得不到。
这时,一家瓷窑从福建德化不远万里派人来献白瓷编钟,贵妃敲击白瓷编钟,“如银雪,轻盈而坚稳”,“如金振玉之声”,十分欢喜。玄宗见到心爱的公主欣喜若狂,悬赏1200元,赐御窑一枚金印,当时称为金印好瓷、金印瓷。
德化白瓷也以声顺、白玉闻名于世。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精湛,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德化陶瓷在继承和发扬雕刻、刻划、印花等传统装饰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广泛运用堆花、贴花、刻诗、美言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的特点,不施任何色料,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其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汉族的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爱,如梅花、玉兰花、荷花、八仙、龙凤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中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表征
它用竹签或箅笔直接在器物的湿坯上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图案主要有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牡丹等图案。上釉、烧制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见于盘子、茶碟的内底或杯、炉、雕像的外壁。其图案细长,构图疏朗,技法轻盈凝练,自由奔放。
除了一般的花卉图案外,德化窑还经常用铁刀或竹签装饰釉面器皿,并用草书、行书或篆书刻上优美的诗句。诗、句的内容多与器物的使用相结合,如灯铭“刘树美冬春”、香炉铭“一柱香”、“风香于万里”、“烟飞于古篆书,香洁而美。充分利用德化瓷釉本身洁白如玉的优美质感,将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古朴典雅,颇具特色。
(2)印刷
带有即时图案的模具与坯料一次印刷压制,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制成产品。图案规格一致,简单快捷,可批量生产。印花图案有正印和负印两种,以正印为主,图案丰富多彩。宋代印刷的装饰图案既有各种生机勃勃的花卉,也有栩栩如生的鸟和鱼。元代印刷的装饰图案除了继承以前的图案外,以莲花图案为主,并增加了“福”、“寿”、“福山寿海”、“于今”等吉祥文字。明代印刷术在继承宋元印刷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多为饕餮、龙纹、风鸟、扇面、八卦等。
这种技法流行于青铜器的仿制中,如炉、苇、龙等。
(3)堆叠和粘贴
叠贴是德化白瓷常见的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堆花是将毛笔蘸泥,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在坯体的外表面堆砌出图案;但是,贴花脚被制成所需的部分,例如花、头等。通过模制或揉捏,修整后,用泥巴粘贴在修补好的胎体上。由于贴花的花纹清晰,堆花的花纹模糊,所以常用于装饰,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其流行的装饰图案有:梅花、玉兰、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铺头、八仙、龙鹤、鹿等。
德化白瓷的装饰纹样多采用叠贴技法装饰,尤其是炉、杯、洗、人物、罐、瓶。堆砌贴花装饰与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展现了德化窑高超的装饰技艺。如堆狮子头、象头、耳香炉、花瓶、梅花壶、梅花椭圆杯等。特别是梅花堆砌而成的椭圆形杯口边缘很小,外壁一侧贴着几朵盛开的梅花,枝叶挺拔,生机盎然;把梅枝和花萼贴在一边,衬托几片叶子;杯底有一根梅花棒,呈框架状附着,既起装饰作用,又作为杯子的脚架;脚架与杯底虽然略有缝隙,但浑然一体,显得简洁庄重。贴壶,壶身直圆柱形,开口很小,有母盖和公盖。盖面贴在拱体上,头部凸起为纽扣。壶腹饰二结,四爪壶贴壶壁,转头向外望,张口吐舌,以供流动;另一只,头低尾上,姿态如牛,形态奇妙。双耳三兽足炉肩饰12变形夔文,近底外围壁印花瓣状栅栏。炉底有三个兽脸兽脚,通体施白釉,极富光泽,做工精细,造型新颖古朴典雅。龙烛台,顶端呈圆盘状,像盛开的荷叶。圆盘下的柱子用三个独立的兽面脚连接,柱子周围叠着一条龙。通体绘乳白色釉,造型精美独特,只有当代窑口才有。这一时期的装饰花纹与晶莹剔透的釉彩交相辉映,各种花卉造型苍劲优美。
(4)通过雕刻
也称镂空,是在物体上画出图案,然后用锋利的刀刻成图案的装饰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就用于博山复明炉、仿铜香炉、笔筒、花瓶等产品。香炉主要用于盖子的花纹部分,用它装饰的花草留下线条,中间雕成孔洞。博山香炉也是用精美的石头雕刻而成。在炉中烧香时,一缕缕青烟从洞中冒出,弥漫空中,香气升腾。整个笔筒由交叉的花朵组成,除花朵、枝叶外全部镂空,成为明代象牙白瓷器的特色产品。自清代以来,博山香炉、八卦香炉和狮子香炉的装饰仍然是通过雕刻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