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些十六国历史的书籍。。。

1.唐代方、凌(上)、分木(下)等20人主编的《晋书》记载了自代曹(265年)至东晋元二年(420年)的165年历史,是研究两晋十六国的基础史料。有实录10卷,实录20卷,传记70卷,实录30卷。新修的《史记》共载有26篇文章和78篇国别传记,是现存十六国的重要史料来源。有中华书局的点本学校。

二、《春秋十六国记》(丛书补),北洪(?- ?525年)。本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北魏郑光三年(522),记载了五湖十六国的历史事件。从原书到北宋灭亡,今书多为明清人从《晋书》、《文萃》、《太平御览》等史书中整理而成,共544人,对研究十六国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十六国的史书现存甚少,大部分已经散佚。如东晋陆(左)、俞(右)的《后集》也是由《永乐大典》编成的。

五湖十六国演义:

个人觉得把“言情”和历史书放在一起谈,有点混乱。史料、史书等问题研究历史,是历史范畴;而“言情”是小说,属于文学范畴。对研究朝代历史没有史料价值,只有文学价值或文学史价值。

当然,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也试着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可能不全,我对文学史没有研究),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与五湖十六国相关的“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有:

一、《三国演义》、明酉阳野史:

这本书的原始目录是140章,所以孙洁娣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和近年出版的一些相关工具书都称这本书为140章。其实这都是在复习中丢失的,因为有145篇课文。目录和正文的区别还体现在很多回目标词上。据我们所知,这本书只有一版,只有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有。这次我就把上面的校点影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一本岳麓书社的标点本。

二、《东西金枝传》(12卷),明佚名:

不要写人。根据前言可知编者其实是前言的作者。罗横山本名杨二增,字,本名罗横山,浙江钱塘人。或者怀疑这本书的顺序属于五十回武林刊本《东西晋演义》,那么这本书的作者不详。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记载了万历四十年(1612)周大爷堂的出版,是第一部《衡山人序》。图嵌文,纪画师说,“王少怀半周写一个像”12行24字,眉栏有批注。西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出版物,封有横额“通俗演义”,右上方为“秣陵陈氏评释”,左侧为两个大字,在“传”字下题写“东西晋传”(一行)和“一寸翟子兴”。《东晋演义》第一序不是署所写,也不记年。第二次,“新书像对通俗演义的注解一样,重新设置了对东晋西晋列传的评论目录”;西晋四卷,第116回;东晋八卷,第231回。卷前有图,无“王少怀写像”二字。在文字之前,有东晋、西晋、十六国、魏源和东晋、西魏纪年。文末西晋题名为《新织重立评西晋通俗演义》,东晋题名为《新织重立评东晋通俗演义》,均为《陈氏尺蠖斋目岭注(或注)》和《秀姑周大业堂校》。正文也有12行24字对半。每一卷都有日期。眉栏有评论。版心西晋刻《西晋传》,东晋刻《东晋传》。好像是大野教材的挖版。西藏南京图书馆重刊清初月楼周大冶本。除南京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外,英德堂再版《两晋传》,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世音本》。

(注:以上文字来自热门小说摘要)

第三,《东西晋演义》又名《绣象·东西晋·全志》,由明·杨二主编,分为《西晋演义》和《东晋演义》。十二卷五十回。

题目是《再造武林盟主白一》《太和堂盟主预约》。编者杨尔增,见《东西晋传》。

明武林版,五十回,同前图,无序。第一部前传自始至终,标题为《武林白一高手的改造》和《太和堂高手的订阅》。正文前半部分,十行二十二字。东西晋不分。比大业的教材还要详细。北大图书馆的明治馆原版没见过。清嘉庆四年静姝唐宓明版。上上下下。图左和右句子。正文前半部分,十四行,二十四个字。西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以上文字来自通俗小说总结。)

《西晋演义》讲的是代魏称帝,定都洛阳。他死后,惠帝继承了王位。由于的懦弱,诸王对贾的退位不满,引发了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北芜湖趁机崛起,楚怀王、蜀王先后在长安、洛阳被俘。西晋五十二年死了四个皇帝。

《东晋演义》描述了西晋灭亡后南北对峙,北方先后出现二十多个政权,统称十六国。在建百万大军攻打东晋之前。在南方,司马睿重新建立了政权,但北伐多次失败。石勒苏益格赢得了“泗水之战”,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西晋前后,十一位皇帝登基,权力后来转移到刘昱志手中,他篡了晋朝称帝,东晋灭亡,历时104年。

165年,东西晋,中国提问穿插五胡十六国,南北对峙,战乱不断。这本书结构不乱,从西晋到东晋,从南朝到北朝。重大历史事件,大大小小的战争,环环相扣,互相照应,依托历史,刻画出各种历史人物。郑振铎先生评价说:“这部言情片也很优雅温驯,几乎一字不漏,是历史上比较好的一部。”

四、《晋代演义》(二十三回),吴琴任剑

“我是佛山人”的部门。作者是吴。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1906)至十月(1907)出版《小说月报》第一至第十期。只有二十三次,未完。标注为“历史小说”,书名标注“手稿”二字,括号内标注“A部第一类历史小说”。《历史小说第一序》是光绪八月吴沃瑶在南海所作。《两晋演义》第二序说“以通鉴为线索,以晋书和《十六国春秋》为材料,一旦对了,就有意义了,这样就可以得到一部好的小说。”有眉毛。一次两次三次六次后会有评论。

宣彤第二年三月(1910),上海群学社根据《小说月报》印刷出版了一本小册子。

(以上文字来自通俗小说总结。)

五、《晋代演义》,蔡东藩,民国。

《晋代演义》是蔡东藩写的中国通俗演义之一。

蔡东藩(1877-1945)出生于浙江萧山。1890(光绪十六年)考取秀才。1910年赴京朝中考,分拨到福建做知县后备。因不满官场陋习,自称有病,于19165438回李。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小学写作和教学。抗日战争爆发时,他不想活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他避难,颠沛流离,在抗战胜利前夕去世。清末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了小说巨大的社会启蒙功能,企图通过小说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想。1898年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倡导“小说革命”。从此,小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小说创作走向繁荣。蔡东藩是一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和共和国的建立而激动欢呼,但很快就遭到了窃国的袁世凯。蔡东藩对时事感到愤怒,决心“借一个体裁,演一个历史故事”,把历史小说作为救国的工具。在1916至1926期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接连写出了11部中国通俗演义,有1040次,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从秦始皇到民国时期。出版后迅速走红,多次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