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及其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土地革命期间:
1,土地政策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31年,中国* * *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的土地分配方法,毛泽东制定了土地纲领《土地法》规定:“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背景:农民渴望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自己的土地。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扩大影响和赢得公众支持的阶段,因此有必要实施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和最关键的任务。
3.影响:农民政治翻身;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阶级的支持,为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第二,抗日战争时期
1.内容: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采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办法。
中国* * *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减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暂时搁置“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即普遍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金减租25%;利息一般降低到社会借贷关系允许的水平。
2.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地主阶级的支持。
3.影响:减轻了农民的压力,增强了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团结了地主阶级。
第三,解放战争时期
1.内容:恢复没收地主土地的措施,制定完整的土地改革计划,逐步消灭剥削阶级。
中国* *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农民交租减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暂时搁置“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即租金一般以减租25%为原则,抗日战争前原租金减租25%;利息一般降低到社会借贷关系允许的水平。
2.背景:抗战胜利后,农民要求分配土地;解放战争中,我军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影响: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积极参加解放战争,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扩展数据:
相比* * *,国民党的“和平土改”终将失败。
1.国民党不可能真心实意地进行和平的土地改革。
相信土地革命的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维护统一战线,其基本取向是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进行土地革命,剥夺地主(包括富农)的土地,实现土地的平均占有。
信奉和平土改的国民党统治大陆22年,就是为了实现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理想,在承认和保护私人合法地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体现佃农与佃农之间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并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清地为未来地价上涨和“耕者有其田”创造条件。
2.缺乏实施环境是根本原因。
事实上,20世纪上半叶国民党土地政策实施环境的缺失是更为根本的原因。我们知道,要实施以改善为特征的政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1927之后的国民党政府其实就是处于这样的困境。与地方势力集团的较量,与* * * *的竞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再到国共之间的全面内战,无疑构成了对1927之后国民党执政地位的根本性挑战,使得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 * *新闻网-中共的土地政策如何赢得民心?
中国新闻网-揭秘:国民党“和平土改”为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