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庆,为什么不改名?
这种说法最靠谱,因为黄梅调的唱腔是怀宁土话的腔调,和湖北黄梅县关系不大。但为什么现在普遍认同湖北黄梅?这是因为1958年,毛主席在湖北黄梅县观看了黄梅戏团演出的《跨越界岭》。当时主席随口问: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去了安徽?单排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的湖北黄梅论被主流观点普遍采纳。
安徽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白龙菊说,如果“戏以县命名,县以山命名”,湖北黄梅县有一座黄梅山,就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一座黄梅山,两座“黄梅山”。哪部《黄梅山》与黄梅戏有关?白龙驹先生进一步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和声以安庆、怀宁方言为基础,与怀宁黄梅山的山歌完全一致,而与湖北黄梅县截然不同。所以他认为黄梅戏源于安徽怀宁黄梅山,理由和论据更有说服力。
黄梅戏真正成为一种剧种,是在通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戏《神仙眷侣》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严凤英是黄梅戏的鼻祖,桐城(安庆郊区)罗岭的山水、风土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当地人认为黄梅戏的具体出处无法考证,但严凤英把那些小调、山歌形成了一种戏曲,所以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创者,所以黄梅戏的发源地应该属于安徽桐城。
廖理南先生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宿松在黄梅戏发展史上有十几个第一。比如第一个专门演黄梅采茶戏的。自明代中期以来,宿松人每年3月3日都会在宋美龄街表演黄梅采茶戏。
他是第一个把黄梅戏剧目写进辽河戏台对联的人。清朝道光年间,当地人将《送香茶》《西楼祭》等十几部黄梅戏剧本,写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辽河戏台对联。第一个进行“官方表演”的人。宿松于1853年从曹野邀请黄梅戏到官方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于1934年进入黄梅县公演”早了81年。
根据这些记载,廖先生认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应属宿松县。这一说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在当地形成了热潮。但笔者认为,争夺这些传统文化的起源是没有意义的。有了这个想法,还不如把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放在中国,而不是看着它们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