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城的历史沿革

桥市镇有近500年的文明史,明朝嘉靖年间初步形成了市场。到了清代,由于经济不断发展,成为“一城一巨镇”,被称为“七夕城”。“慈”是“角”的意思,“Xi”是指从五桂村到观音桥进入水原的一条小溪。因慈镇建于此(以观音桥为中心),故名慈Xi。尸佼是历史上桃园县最大的商业中心。清朝末年,由于一带三大洲(洋州、芦池州、李家州)的分流,川、黔、湘西的竹商纷纷来到桥西,管理周边码头的竹木运销,使桥西成为湖南最大的竹木集散地,市民达数千人。民国时期,乡镇街道沿沅水河呈带状发展,分为上下两段(街道);后桥西的名字逐渐演变成尸佼,一度被称为“小南京”。1943年(民国32年)冬,该镇被侵华日军焚毁,居民逃离家乡。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竹木运销业空前繁荣,该乡迅速恢复。解放后,解放街建成1952。此后,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全市经营竹木商户48家,登记在册的工商户3000余家。1956年,全镇社会销售总额1.2亿元。随着常德至桃园、常德至慈利道路的交汇,城市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城镇沿着高速公路线迅速扩张。20世纪70年代,一批县属和常德属工业企业相继在谯城建成,使谯城东的谯港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政府依靠改革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公路运输优势,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发展传统工商业。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城区面积达到3.28平方公里,住房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街道总长度7641米。全镇31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万人。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7亿,财政收入2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是一个省。

近年来,桥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全镇资源特色,依托特色基地的建立,促进了全镇农业经济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一是发挥粮棉产区优势,提升品种,建立优质晚稻核心生产基地,鼓励推广发展优质高产水稻,种植优质早稻2.5万亩以上,优质中晚稻4.2万亩以上。第二,放开畜牧业发展,依托三分家禽业,培育壮大养殖基地规模。三建禽业公司成立于1998,固定资产200万元,10国内先进全自动孵化机,可孵化种鸡300万只,两个种鸡场,占地30余亩,一个商品鸡饲养分场,占地60余亩,可饲养商品鸡50万只。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进行定期信息。截至目前,养鸡大户已发展到13个村,3000多户,养鸡年产值可超过3000万元。三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和扩大特色示范基地范围。其中,以竹林、鸬鹚岛、新地村为中心的蔬菜基地占地12000亩;竹林、李家岗、郊区辐射的种苗基地面积达到4000亩;以茶庵、新地、竹林为中心的优质棉花基地面积达到6000亩。一个以林东为中心的休闲农业基地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