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综合征轻微发展

轻度抑郁综合征——论抑郁综合征的便秘(一)

渐江

现代医学将慢性便秘定义为至少存在3至6个月的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粪便变形、大便干燥、排便不完全感或肛门直肠梗阻、需人工排便、排便稀少且无泻药[1]。

便秘定义为便秘的一种综合征,可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但排便困难。长期以来,中医根据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实(热秘、气秘、寒秘)治疗便秘。其实,便秘无论虚实,都是七情不和所致,需要从郁论治,或与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1便秘伴抑郁证的病因病机是,五脏(苏文五脏别论)的使者也是博文,大便正常与否关系到五脏功能的协调。清代黄元御《四贤心源本》载:“肾盖二凳,传位之职在庚金;排水权在木易。阴满土湿,木沉郁。既然传输受阻,引流的顺序也不好。大肠干而金黄,合不上,所以渣滓在零度以下不粘在一起,路堵而不滑;时间长了,就是药丸。“由此可见,乙基木的抑郁可以影响大肠的传导。但情志可损伤肝脏的导泻功能,故便秘伴抑郁证成立。

1.1肝肠相通,肝郁肠滞。李东垣认为,与胸胁胀满、口苦、寒热交合一样,排便困难也是肝木不利的表现之一。《脾胃论·脾胃胜衰》载:“肝为妄动,胸胁胀痛,口苦舌燥,寒热呕吐,盛怒,肢闭,淋涩难行,肌肉抽搐,腹部急痛,不能克服。”

历史上有四位医生认为肝与大肠相连。虽然便秘的部位在大肠,但它与肝脏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

一个是明代的李沛,他在《医学概论》中指出:“肝与大肠相通(肝病要疏通大肠,大肠病要以平肝经为主)...因怒伤肝,肺传大肠者,肠鸣声大,二便闭或闭。六君子汤紫苏、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关者,三合散,四磨汤。”

第二位是清代的程,他沿袭了在医案中的注释:“肝与大肠相通,肝病要疏通大肠;大肠疾病应该是平肝。"

第三位是清代的唐荣川,他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肝不通便则大便难:“肝主通便,肝气不利,故大便难。”它在《中西医学经典精华与脏腑治疗》中再次强调:“肝沟通大肠,肝病要疏通大肠,大肠病要以平复肝经为主。肝内膈,降血腔,前接膀胱,后接大肠。厥阴通肝脉,兼通肛门。大肠的传导完全依靠肝的力量来止泻。理论上,这是金木的性交。根据形的理论,血能润肠,肠能导滞。所以肝病要疏通大肠,缓解其郁结。大肠疾病,如痢疾、肠风、秘结、粪毒等。,都应平肝润肠,以血助其泄。”这一理论也得到了民国时期内科医生屠维生(Tu Wei-sheng)的高度赞扬。

第四位是清代的吴倩,他在修订的《仲景百科全书·金匮要略注》中指出,排便困难和胁痛一样,都是肝不能自表的结果:“肝若抑郁,则不能自表,故二痛难感。”现代陈英杰提出“肝主腑之于大肠”的学说,试图解释“肝通大肠”的病机。大意是,肝表里的胆经难以为肝降浊,故可通过大肠降浊;肝气的正常释放有利于大肠泄浊泄渣,而大肠的适当开合有利于肝气的释放[2]。肝脏与大肠相通,肝脏失去疏泄功能,排便困难,所以便秘容易受情志、情志的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上床事实。

1.2忧而思之,气滞气虚《灵枢本神》载:“忧者气阻。”《通评虚实论》中说:“若交通不通,上下不通,则突厥病也。”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评论。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辨证论治规范》中写道:“伤心则气闭,血绝,小便不通。”苏东的《膈噎神方(附论)》中说:“一般伤心愤怒时,若以念盖之,则伤心,气不舒,气不散,以致成块,膈噎,乃气虚,使气道堵塞,大便自停。”清代姚志安《苏文经界解注》写道:“然忧者,为气所阻,故无论闭不闭,气脉皆断,上下不通。”如果里面的气体是固体,大小便道都会被堵住。是谁呀?藏府不怒,禁固,故也。"

可见,历代学者都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认为忧愁、思虑会因脏腑气机受阻而导致便秘。结合肝与大肠相通的理论,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焦虑导致肝气亏损,影响大肠传导,产生便秘;根据思伤脾,思致气滞的理论,可以理解为脾拘不能为胃调理津液,导致排便困难。

以上都是基于情志因素导致气滞的论点。明代秦景明在《因脉便秘治法》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将愁思便秘的病机分为两个方面:“怒则气滞,思则气滞,愁思则气滞于大肠,大便则气滞。元气不足,肺气不能释放,大肠不能传道,大便也打结。”结合郁肺、肺、大肠为表里的理论,可以理解为:郁思维导致肺脾两虚,无法推动大肠的传导,从而导致虚秘,与气滞的大肠实秘形成对比。

明代徐春福《古今医学体系全集》也注意到了愁耗肺气津液导致虚损的病机:“工于肺者,因过度忧虑而耗气者,必燥燥,燥哑,必便秘。”但清代叶认为肺气不畅可致秘,提出肺气不畅型便秘的证治。他在《肺气痹病案临床指南》中指出:“脉细涩,失血呕吐后,脘腹胀满,小便短赤,大便不通七八日。这种愤怒和疲劳导致了气的分布紊乱,主要表现为肺痹。怒、劳、怒,鲜枇杷叶、地肤子、黑栀子皮、姜黄、杏仁、紫苏、降香、钩藤。”

总之,忧、郁、怒等七情内伤引起的便秘,两头都有。气滞是由于肝郁气滞或肺气郁结,导致气阻大肠,而气虚是由于脾肺气虚,不能推动大肠传导。

1.3五感化火,津液燥,七情五感化火日久,消耗阴血津液,引起便秘,犹如行船无水。丹波袁剑《杂病:寒热蕴结》载:“若七情郁,五情触之,六邪侵之,以致营卫不协调,气血混乱,阴阳错杂,即吾真元成祛金之焰,津液精血从此枯竭。如果干了,虚火就更厉害了,轻如舌断。

清代张鲁《张仪彤火》认为五脏皆可因五脏之火烧津液而致肠燥便秘:“一切运动皆属火,故气滞之火始于肺,大怒之火始于肝,醉酒之火始于脾,思虑之火始于心,宅倦之火始于肾,五脏之火也。然而,六个内脏都是一样的...舌苔和咽喉痛,便秘,这个大肠里的火也在动。”

在脏腑之火中,心火和肝火最容易引起便秘。清代黄开君《友渔村医话一卷,证治主治》载:“花心血,则淫荡失财,则肝气。肝旺了,你的脾胃先受伤,食欲不吉利,大便干结或稀稀,饮食不精微,变成痰涎。"清代张锡纯《医热情于西录脑充血门》载:"排便受阻,因胃气不降,而肝火上升,气上冲,多因胃气不降而剧。“火旺劫津液,导致肠燥秘虚;另一方面,思维可伤脾,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津液不足,气血不足,导致便秘,殊途同归。

丹波袁剑《杂病与脾胃病》认为,思虑伤脾,既可便溏,又可血瘀便秘:“思虑伤脾。心脾相连,心生血脾主血,血燥脾弱。表证是大肠燥秘,除非饮食不当,脾气受损,大肠充盈。是补血的时候用的最多。”年老和身体虚弱、焦虑和停滞也会导致体液衰竭和便秘。如清代林在《辨证论治·肝气、肝火、肝风》中指出:“老年忧郁,则损肝脾,致胁腹疼痛,袭胸引背,卧难卧,少食也难。”

1.4心主神明,疲劳导致便秘。《苏文灵兰秘经》最早提出情志对心主神明功能的影响,可能引起便秘:“主不明,十二官危,阻路而不通,主明则安。”

明代的傅明确指出,情绪上的悲伤会导致血燥、津液枯竭和困难。他在《考辨姚信与运气原证》中指出:“心亦神明之官,忧思而悲,神明受伤,故主不明,十二官危,故健忘心悸。心主血,血燥,大便不利。”

清朝所有的学校都有同感。黄庭靖《牧婧大成》进一步阐述:“心为神明之官。多虑了,久了就累了,心累了,神伤了。是心悸健忘,黑眼睛害羞。且心主血,血燥难,血润。”晁的《病因论·虚症论》也指出了疲劳引起便秘的现象:“劳累者喜忘事,便溏,或有时患鸭疮。”可见,疲劳引起的便秘,可以是心火过盛伤津液,也可以是心血不足。

1.5气滞食滞,痰瘀阻肝,气滞致六郁,尤其是食物,痰瘀最能影响肠腑的通畅。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破滞气七十九》载:“七情相关,痰涎凝成,如絮如膜,连梅核阻于喉间,吞之难,或食之难,或喘之急,谓气分,气滞,气秘,气中,连五品而聚,疝气成瘾。说明气滞痰瘀可引起便秘。

情绪低落也会导致血瘀便秘。清代陈师铎《辨证:大便秘结之梗阻》指出:“人有便秘,按手之痛,使人欲死。他们的内心烦躁不安,似乎有一团火,但尿液却又长又清。人们认为肠内留有坚硬的粪便。谁知道有储血?丈夫蓄血,伤寒多例。今天他感觉不到寒邪,为什么会有蓄血之病?不知道人的气血不是一直在经络里循环的。如果他们抑郁了,气就停滞了,血就停了,于是就留在皮肤里,变成了痈。留在肠胃里会很痛,而且会堵住传送的机器,切断渣滓的道路,所以大肠会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