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儒学史——关于巫术、占卜、历史与儒学

巫术、占卜、历史和儒学是殷周时期最初的知识阶层。掌握文化的人在古代社会不发达,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上,甚至把祭祀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左传·作公十三年》中有“国之大事,在于崇与荣”的记载。这里所谓的“拜”就是祭祀鬼神,所谓的“荣”就是指军事。祭祀和古戎已经存在很久了。在氏族社会,有祭祀鬼神的宗教活动。主持祭祀鬼神和进行占卜的人被称为巫师。由于氏族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类的认知能力很低。凡事必卜,问天问鬼神。巫师扮演一个交通员和鬼神的角色。他有解释鬼神意志的权利,有资格为鬼神造谣。他甚至指导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并根据他的谣言对国王的行动做出决定。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巫卜文化。它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产生和中国早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女巫替代鬼神的主要方式是占卜。高峰说:“占卜本来就是巫术,在古代实际上是由女巫(乐席)掌握的。”所谓“巫”指巫,“巫”指巫,《国语·楚语》云:“巫在男,巫在女。”古人有难时用占卜。由于卜筮和占卜的区别,卜筮和占卜的结果并不相同,所以经常出现先卜后卜的情况,卜筮和占卜是矛盾的。如《左传·Xi公四年》载:“欲娶李记为妻。一句话,姬宫说,“从昝。“这说明古人也是根据个人好恶有选择地相信占卜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列举了许多古代占卜不符合实际的例子,并批评说:“用时间对付鬼神,信占卜祭祀好的人,是可以死的。”“韩非子·郑武”把迷信视为亡国的根源之一。到了殷周时期,巫术、占卜、历史本来是不分的。据《李周》记载,卜筮官有大补、卜师、占人、追等。《易经》中有一句话,就是“用巫史,若无争!这里的“纪”、“吴石”都是古代从事迷信活动的人。《饲幼囚礼》一书有明确记载:“史书同时举行卜筮、占卜,以告知主人。”又云:“石,持弓于左,拉鞍于右。”“骂人的都是历史。”在甲骨文中,贞卜或术士原本是负责记录吉凶的,但在西周,历史也变成了“占卜师”,既占卜又占卜。所以很难把历史和巫术、占卜区分开来。他们都从事占卜活动,并做一些写作工作。到了春秋末期,史官的职责包括数数、占卜、数数、作书、令官、著书。最后历史发展成了历史学家,但是女巫始终没有摆脱迷信和鬼怪的范围。

儒学的起源和意义,学术界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章太炎当年撰写《原儒》并发表《国故衡论》,主要是从儒学的分类来阐释儒学,而没有详细论述儒学的起源。1934年,胡适写了《谈儒教》,首次提出“儒教是殷人的祭司”,认为“这些人靠他们的伦理道德知识温饱,都是殷人祖先传授的祭司,实行礼法,穿殷服”。他还说:儒家的古训是柔。“儒者为柔者,不只是指衣冠之雅,更是指国家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人生观。”“儒家是古代宗教的老师。除了服丧,他们还要履行其他宗教职责。”胡适的《论儒学》颇有见地,但缺乏史料的论证。后来郭沫若写了《驳儒教》,认为儒教不是殷族的祭司。“儒教本应是邹鲁先生们的专称,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它是春秋时代历史的产物,是西周奴隶制逐渐瓦解的结果。”1942年,他的文章《论儒学的发生》仍然坚持上述观点。这种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多数人接受,并成为主导观点。现在看来,值得进一步探讨。1975年,徐中书发表《甲骨文所见儒学》。在这篇有分量的论文中,他明确提出:“儒家思想在商代就已经存在,甲骨文中需要的字,就是最初的儒家字。整个字就像用水洗过的洗澡体的形状。古人不会做洗澡用的大盆,只用水罐顶洗,比如今天的淋浴。就像一个人在洗澡,水从头顶冲下来。”但是,为什么沐浴身体会和儒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呢?原来古代的儒家思想,比如祭祖,办丧事,待人接物,都要一直斋戒。《礼记·儒教》:“儒教有浴,有浴。”洗澡是洗澡,洗澡是斋戒。孟子离娄:“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事神。”说明沐浴斋戒是对神和鬼神的真诚尊重。可见甲骨文中的儒家思想就像沐浴在身体里一样。如上所述,分析儒家最初的职业,是颇有道理的。徐中书早年用甲骨文资料证明了胡适“儒教是殷人之祭司”的观点,这是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但胡适所谓的儒家,指的是“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人生观。”不一定是这样的。

儒家包含刚柔并济的意思。汉人许慎说:“儒、柔、术士。”术士,即古代宗教的祭司,相当于僧侣、道士和后世的祭司,职业是专门祭祀祖先、侍奉神灵、办理丧事和为贵族担任祭司。只是这样,他们慵懒无力,却因为掌握了礼仪和音乐文化的知识,而充满了文化和优雅。在历史上,儒家书籍类似于学者和历史,与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女巫是殷朝时扮演神或鬼的人。女巫是神,交通鬼,儒家是祖,交通鬼。后来儒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业。徐中书的论证是比较完整可靠的。我们认为儒家思想产生于殷朝。起初主要是传授宗教活动,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逐渐变化。从一个主要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演变为一个既从事宗教活动又从事文教活动的儒者。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宗教色彩日益淡化,文化教育内容增多,甚至在春秋末期创立了独立的学校。《李周大哉》:“儒道为民。”《李周天官》:“儒以道胜民。”这里的“道”指的是六艺。儒家以六艺教人。这时候儒家完全成了老师。以上是关于儒家思想的产生和演变,这既是历史的发展,也是文化和学术进步的反映。有必要研究儒学的产生和演变,探讨儒学与宗教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