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什么时候解体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65438年2月25日,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结束了成立69年的苏联。苏联解体的原因:第一,制度僵化和经济衰退是根本原因。虽然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一定像当年苏联教科书上说的那样“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不言而喻,它绝不是普通的宫廷更迭或政权更迭。它的世界意义在于试图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辉煌一时,却以失败告终。历史上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中央集权的体制。为了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这一体系能够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满足备战打仗的需要,在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使苏联在短短十几年内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但这种制度严重背离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再加上在政治上无情地消除各种对立,压制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被严密控制,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这种体制使得经济发展缓慢,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加严重,制度性弊端进一步凸显。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那么半个多世纪的对比和竞争,并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失去了越来越多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第二,领导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就任苏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面对的是动荡的世界和艰难的国内环境。有人把此时的苏联比作一艘满载军火的船,船身锈迹斑斑,方向不明,行动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沉没。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于危难之际,必须进行改革。但这个“队长”很无能,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勇气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领导改革出现种种失误和方向错误,导致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这个紧要关头,戈尔巴乔夫只关心自己的得失。苏联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必然结果。从戈尔巴乔夫执政七年,特别是最后一个时期的言行来看,戈尔巴乔夫当然对苏联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但是,有一点值得商榷。国内外一些学者将苏联解体归咎于戈尔巴乔夫。比如,波尔丁认为“苏联是从内部入侵的,是被极少数有影响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搞垮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国内也有学者提出所谓“叛徒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东剧变的罪魁祸首,是社会主义的叛徒。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早在《路易·波拿巴的第十八个雾月》一文中,马克思就说过:正是时局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使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是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第三,外因和平演变苏联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策略,即以武力为后盾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加强手段,全面引进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裂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只有当苏联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时,外部因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除了有计划的外部渗透与和平演变,西方列强特别提到美国诱导苏联扩军备战,展开两国军备竞赛,使国家在国防军事预算上投入过多财力,加剧国民经济失衡。尤其是勃列日涅夫军国主义侵略阿富汗战争期间,国防军费激增,国内各种矛盾不断积累,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第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长期存在,二战后逐渐形成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官僚宗族集团”,子女通婚,官员互相包庇,贪污渎职。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从表面上看,这些人之所以搞垮苏联和苏联,似乎是因为苏联后期官僚特权阶层诱发的腐败行为曝光,这些官僚一下子成了“新体制”的显贵。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更深刻的历史根源,以及当时苏联各种政治力量的动向,我们不难发现,不能说是党内腐败和官僚特权阶级的出现导致了党和国家的衰落。在苏联后期,官僚特权阶层固然在党和国家的上层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掌握权力的官僚集团,他们首先要依靠原有的制度和秩序来维护和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他们既不能成为积极的改革者,也不能成为激进的反对者。由于他们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众多的“关系网”,他们中的许多人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最终成为剧变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