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的历史沿革

玄中寺始建于北魏燕兴二年(公元472年),始建于程明元年(公元476年)(据寺内《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碑文》记载,“魏第六王孝文帝于燕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程明元年(公元832年)因此,地多山多,故又称石壁寺。北魏时期,僧人乱弹(476-542)晚年移居玄中寺,宣传净土宗的精髓,许多人皈依了净土宗。昙鸾《无量寿观经》是净土宗三大经之一。应维蒂希夫人的要求,它通过讲述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的无限美丽和庄严,向信众讲述了十六种观想阿弥陀佛形象和极乐净土庄严的方法(十六观),我们可以教导信众,如果他们足够善良地修行戒律,或者错过阿弥陀佛,或者说“南方没有阿弥陀佛”,他们就可以在极乐净土消除罪恶,消除灾难,死去。

隋末唐初,著名高僧道绰主持玄中寺,寺内再度兴盛。道绰(562-645),并州(山西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是昙鸾净土宗思想的传人。14岁出家,学涅槃经,是一位学禅的禅师。隋大业五年(609年)到玄中寺,被碑文中昙鸾大师念佛的事迹所感动。此后,他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宗,倡导念佛。他在玄中寺为信众做了200次左右的讲座,听众很多。每当讲座结束,大众欢欣鼓舞,赞叹不已,念佛之声响彻林间山谷。

道绰“每日念佛名,每日限额七万”。他“劝人念诵阿弥陀佛之名,或以豆类之物为号,每题必取一粒。如果是这样的话,速率会累积百万人。”据说他的追随者中,大部分念豆八九十石,中间念五十石,少数也念二十石,可见其诚意。道绰经常制作念珠,送给信众,教他们念佛名。因为他的热心,当时晋阳、太原、文水七岁以上的男女都叫阿弥陀佛。道绰居住的玄中寺,属于西河文水之地,故称“西河禅师”。

唐朝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登门,瞻仰“珍宝”,重修寺庙,并命名为“石壁永宁寺”,为长孙祈福。

贞观十九年(645),道脑死于玄中寺。

道绰之后,继承和发扬净土宗的著名高僧是善道(613-687)。唐贞观十五年(641),山道到玄中寺拜道绰为师,皈依净土法,听“无量寿观”。道绰死后,回到长安传播净土学说。日本派遣唐僧将净土宗带回日本后,现在日本的净土宗尊慈导为创始人。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定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寺主沈巍在寺内建“甘露无碍义”坛,与西长安灵觉坛、东洛阳惠山坛并称为中国三大佛寺。而玄中寺,在赵徐元佑五年(1090)和大定二十六年(1186),寺毁于两次火灾,分别由和元昭修复。晋朝末年,寺庙又毁于火。

元太宗十年(1238),元太宗赐玄中寺“龙山护国永宁十大玄中寺”称号,自此统称“玄中寺”。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住持慧心复兴了寺庙。寺庙复兴,达到顶峰,不仅有土地和山脉,还有40多座下等房屋,远至华北各省,名声难见。

太宗后马奈贞观三年(1244),蒙古朝廷派使臣到玄中寺参加水陆道场三天三夜,祈福。

忽必烈在元世祖统治时期,慧心的弟子广安在太原路做了一个僧侣的记录。在元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玄中寺达到了顶峰。该寺不仅有大面积的土地和山脉,而且有多达40个较低的房子。

明朝永乐、嘉靖年间,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着封建王朝的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改建扩建。清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玄中寺沦为废墟,僧人分散,文物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