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在历史上一直很厉害。为什么安徽没有浙江富裕?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徽商不等于徽商。徽商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是指徽商。徽州的地理范围比安徽小很多。古徽州的辖区大体对应安徽黄山市,当然也有一部分划给了安徽宣城和江西。所以古徽州的管辖范围比当代黄山市略大。

徽商的崛起并不取决于徽州本身的经济基础。其实徽州在徽商兴起之前并不富裕,这是徽州的地形条件造成的。惠州是山区,山少,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利于农业生产,所以比较贫瘠。徽商的崛起,靠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食盐专营制度。徽商在扬州以盐商起家。

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同时,依托淮北的盐业,成为食盐的集散地。徽商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达杭州后,可沿运河北上到达扬州。

清初,徽商联手排挤晋陕商人,称霸扬州盐业。自此徽商进入巅峰阶段。徽商为扬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的瘦西湖其实是徽商开发的。扬州作为淮扬菜的中心城市之一,当时依靠徽商不惜一切代价争夺财富,所以一般都是聘请家里的厨师来开发菜品。扬州是中国手工业的中心城市之一。玉雕、牙雕、木雕各具特色,影响深远。实际上是依靠盐商的资本支持。戏曲行业的发展其实得益于徽商。事实上,传说中的四大徽班入京背后都有盐商的经济支持。这是现代京剧形成的前提。

扬州成就了徽商,徽商也回归了扬州。然而,随着现代新型汽轮机的出现,运河的航运价值迅速缩水。到了清末,运河疏浚费用越来越高,清政府干脆放弃了运河运输,用上海沙船从海上运粮。后来干脆用西式的汽轮机。运河的衰落,让扬州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走到了尽头。徽商的辉煌也随着扬州远去。

当然,清末也有少部分徽商放弃扬州,开始在上海、杭州经商,也有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然而到了近代,两大商帮再也看不到徽商的影子。一批是江浙商人,一批是闽粤商人,尤其是去南洋牟利的华侨商人。

就安徽和浙江而言,安徽自清初建市以来,经济实力从未超过浙江。这一点从当时清政府的税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但必须承认,在农业时代,浙江相对安徽的优势并不大。毕竟浙江整体的平原面积不是很大,浙南山区的情况也不比皖南好。安徽平原面积其实比浙江大,但是安徽很多平原地区长期遭受洪涝灾害,农业产量不稳定。所以安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浙江略差。在工业时代,沿海浙江的优势比安徽明显得多。因此,两者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