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芳香疗法的历史

中国使用“芳香疗法”控制流行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皇帝身边就经常摆放草药。《史记·礼记》载,皇帝身上“侧结臭菊苣,故翘鼻”,chén是一种草药,即白芷,意为臭。

当时,医生认为“香可以驱散疫气”,并将具有芳香气味和药用效果的香水称为“香药”。为了辟邪和避免流行病,古人经常使用芳香的草药配制芳香的处方,并将其制成香囊或药丸,用于保护正气,提高人体在未生病时的抵抗力。阿清吴尚贤写了一本《李龙骈文》,里面有一个预防感冒的四时方子: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即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来治疗疾病,而焚香是古代最常用的防病方式。《黄帝内经》中有“正气藏于内,邪不可为”的防疫理念。瘟疫香香囊用于理气,使人体之气得以顺畅调节,气得以清新健康。

苍术,用于解瘟香方,是我国古代人所重视的一种香药。中医传统的空气消毒方法,常用苍术、白芷熏制,以避瘟疫。明代皇宫,无论冬夏,殿门口都要设一盆炭火,里面燃着苍术混合香;到了清代,御药局每年除夕都会在各宫装上苍术。

张《本草正义》记载,白术“四时芳香胜于不正之气,故用于疫疾者最佳,可驱污浊恶之气”。王肯堂的《辨证论治规范》透露出一股腥臭味:“苍术一斤,大黄半斤,锉正,绞烂,入灶烧。”

明代徽斋香谱中有一首《清畴香》,是用苍术和苏祥(一种黄色熟香,沉香)制成的。有解口臭、避邪气的功效:苍术八两,苏祥十二两,右为末,用柏泥、白芨制成。一面用了一点麝。

在疾病发生之前,消除致病因素,清洁生活环境,促进正气,是养生防病的基础。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香若充满正气,则能祛邪除秽。”董说《香药》论述了香在医疗保健中的功效;

养生不能无香,香可为其所用,调其外气,适其急,补其不足,使之长而短。

心理内防也是防病的根本。保持心情愉快对正气的盛衰影响很大。“香”作为一种令人愉悦的东西,可以放松气机,抒发情绪,是精神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之物。李日华的《六言斋笔记》说:

一个房间很干净,横沙发上有几个房间。炉香馥郁,光秃秃不杂。但独坐而思,自然有一股清灵聚我。精神清明了,世间的邪气也就渐渐从中消失了。

古人在养病的时候,特别注意烧香。陆龟蒙《随想录》:“医部高僧设床,然后闲时穿衣服烧香。”皮日休《我偶然对酒精中毒的工作》:“玉林之障盖天,一枝香香养病。”当你生病时,一炉香可以让人感到舒适,有助于缓解病情。

在我国古代医籍记载中,有许多以芳香类药物为主的缓解瘟疫的药方。清代刘魁的《宋风易硕》专论瘟疫,收录了历代的祛香药方,刘魁的《宋风易硕》避瘟丸,使其在燃烧时能避过一切邪气:

苍术、乳香、甘松、阿莎丽、芦丁、降香(等份),糊状物为丸豆大小。每次烧一粒,再烧一粒,时间久了,有微微的香气。

避疫方中所用的香药,都是古代常用的防病治病、除秽消毒的药物。比如,德珍香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可以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

刘魁的《宋风朔疫》中也提到“马尾松挂枝可避瘟疫”于家。松枝芳香,富含挥发油,被誉为“空气维生素”。

松针富含原花青素和生物黄铜,能有效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增加血管弹性,使人体达到抗氧化、抗衰老的效果,增加人体免疫力。

如何防止瘟疫的传染,在古代是最重要的。在特定的季节用香药防治传染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葛洪《抱朴子篇》记载,腊月要“烧文旦,或苍术、枫树、云韵之香,以辟邪、促邪、助杨德”。

疫情期间,可在家定期艾灸,改善寒湿体质。艾灸自古就有温经通络、扶阳壮阳、祛湿散寒的功效。只要保护好阳气,保持阴阳平和的状态,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增强抵抗力。

如果不能适应艾灸的强烈气味,也可以选择熏香的方法,每天点两根艾草,配合艾香正阳之气,突破气血瘀滞的症结,驱散侵袭发丝肌肤的恶寒,达到扶正固本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