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作为一部以中华民族历史之言的文化经典,它有哪些传承价值?

政治价值

人性善是孔子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孔子政治哲学的基本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是“性相近,取长补短”和“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这一基本理念贯穿了孔子政治哲学的全部内容。社会和智者的责任,应该珍惜人性的善,积极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人的善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扩展和展现;作为个体,我们也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接受社会教育,从而在社会教育和实践中培养自己自觉的、坚定的善。孔子的政治哲学具有坚实而科学的人性论基础。

“宽严相济”是孔子政治哲学的指导原则。“以德治国”、“宽严相济”、“备战”、“备战”是治国的基本方略,也是孔子的政治哲学。基于对人性“善”的基本认识,孔子的政治哲学也重视和强调“德治”。

孔子始终认为“德治”是人类最优越、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实现社会“德治”的伟大理想,要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做大量的实事。首先,家庭中有“夫妻和睦”、“孝顺”、“尊重兄弟朋友”。

其次,在社会中,人们要尊重团结,要重视教育学习,要注意“仁”、“义”、“信”的顺序;坚持“中庸”和“君子和而不同”;贯彻“忠恕”原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尤其是“君君、部长、父亲、儿子”。

第三,执政者尤其应该自觉做“一臣一臣”的君君,成为全社会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政治家正义,诸侯敢错”;“他的身体不听话,但他的身体不听话”;“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抑。”

孔子重视“德治”,赞扬其优越性。但是,在孔子的政治哲学和治国方略中,甚至在他的政治实践中,他从来没有仅仅因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放弃,或者忽略了政治的另一面,即惩恶的功能。他的政治哲学和治国方略是“德为主,刑为辅”,“宽严相济”,“军务有备”,“兵有备”。

孔子的政治哲学在其对内和对外的治国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孔子的政治哲学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人类实践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政治实践中,也有一种鲜活的、不断发展的孔子“与时俱进”的政治哲学的基本精神,没有衰老。

经济价值

当然,《论语》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政治价值,还在于它的经济活动。这主要体现在孔子的几段言论中。

子曰:“富而贵是人之所欲,无道得之,故无处。”贫穷和卑鄙是人们生活的地方。

如果你是邪恶的,不要以其道得之,也不要去。君子去仁,出名不好吗?君子无终食,则违仁。如果他期待什么,他会不高兴。"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途径。说到底就是仁义之道——一种仁道。

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原则。所以,无论你是穷是富,无论你是着急还是流离失所,都绝对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儒家的另一个经济理念是“义利统一”。所谓义利关系,其实就是道义与利益的关系。义利是辩证统一的,把义利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是有害的。不讲施舍只讲利益不好,只讲施舍只讲利益也不好,因为“人与生俱来的义与利”,这两者都是人与人类社会生存所必需的。如果只讲“义”,不讲“利”,人和社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义”;反之,如果只讲“利”,不讲“义”,那就是人欲横流,人欲相杀,社会无法生存。因此,“见善”与“义利”的结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喝玩乐”,其实不如说:“人生在世,义正言辞”。人活着,要把“义利”二字写好,并不容易。如何看待义利是人生的两大问题。事实上,义利统一最根本的本质是人们要正确处理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即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代表“义”,任何不重视公共利益的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在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中,重公轻私、忘私的美德备受推崇,无私是更高的道德境界。教育价值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很大。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而不精、知识面窄、太好学、怕困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和补救。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差异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也主张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从而达到互相学习的良好效果。一本《论语》,其实就是他们老师和学生相互提问讨论的记录。如鲁兹、颜回、自贡和夏紫就是这样做的。率直鲁莽的鲁兹出于对孔子的爱,经常对他进行批评。孔子也关心和爱护鲁兹,接受他的批评。当一些学生不尊重鲁兹时,孔子对他们说:鲁兹的知识很好,但不够深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质疑批评过孔子,孔子曾不满地说:颜回不是帮助过我的人,他也没有嫌弃我的话。儒家思想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成为儒家思想的主要经典。南宋哲学家朱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明清时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出,而且要“代圣人言”。现在,当时所有的读书人都应该把《论语》当作“圣书”,用心去学。

伦理道德价值

在古代,“君子”一词原指统治阶级的贵族文人。到了孔子的时候,从《论语》中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指向了人的道德品质,比如“君子义,小人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耻于言行等等。从一个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君子”到一个道德上的君子,“孔子是这个新意义的创造者,这个意义的出现标志着价值的重估。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大进步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