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人员历史遗留问题如何解决?
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因
90年代末,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为了减轻负担,企业根据有关政策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内部退休文件,为部分员工办理了内部退休。这种因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而采取的撤退方式在全国普遍存在。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好转,企业自身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得以起死回生,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职职工收入也有所增加。同期退休员工与未选择退休员工的收入差距日益明显,导致提前退休的退休员工心理极度失衡。于是,很多从公司退休的员工不停地去找企业和地方政府,反映企业不应该给他们提前退休。
企业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底线和基本遵循。只要有了底线思维和基本原则,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就有了政策支持。笔者认为,当前,要有效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至少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处理这一历史问题,必须遵循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原则。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简单地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是无从下手的。当时作为退休员工,认为万一企业倒闭,不如内部退休,收入比在职员工不上班高。他们自愿选择了内退的道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条相对稳妥的道路。他们内部退休,不用承担企业经营不善的风险,相当于进了一个保险柜。这种历史环境必须得到企业和内部退休员工的尊重。在双方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企业和退休员工也必须面对现实。虽然辞职文件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与近几年退休的员工相比,很多内部员工感觉被骗了,这是一个现实矛盾。作为退休职工,他们的诉求是合理的,收入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现实需要企业积极应对。
(2)把握政策,实事求是。把握政策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的核心。如果企业只考虑解决矛盾,不严格把握政策,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容易给其他同类企业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区域内同类企业的稳定。有鉴于此,企业一直以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企业既认可员工诉求的合理性,也不能单方面站在企业或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企业只有全面、充分、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的前因后果,认真分析其产生、发展、爆发的全过程,采取符合政策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应对和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3)不添乱,不留后患。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就更难了。要充分尊重当时的具体历史,充分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充分认识当时政策的进步意义。还要确保以后不产生新的矛盾,不增加新的麻烦,不留隐患。这对企业主要领导驾驭企业、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对人员范围和处理办法作出详细规定。为确保万无一失、不留后患,专门制定了配套措施,即《实施细则》,对政策依据、符合解决范围的人员、操作流程以及相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做了进一步说明,从制度层面保证了解决方案的严肃性、全面性和细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