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本该名垂青史,却成了神仙?

傅郑明

一个穷人溜进了一个破旧黑暗的院子。为了保命,他拿起一块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干血气味的肉骨头,吞下去又吐了出来。在多次恶心之后,他终于忍不住了:“我怒不可遏地握紧拳头,无助地嚎啕大哭,咬得像个恶魔。”骨头上沾满了眼泪和鼻涕。我反复咀嚼,咒骂,哀号,好像心都要碎了,然后就吐了。我大声发誓,我要把宇宙中所有的大国都打进地狱!"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挪威作家克努森(1859-1952)的名著《饥饿》(1987)中的片段。小说是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对饥饿中的各种幻觉和变态心理描写得生动细腻。作者声称这种描述是“对自己饥饿时期的回忆”。

一个曾经信誓旦旦要打败列强的作家,最后却倒在了邪恶的纳粹势力的怀里。二战期间,占领挪威的纳粹头目伯特温统治挪威长达5年,对挪威人进行残酷的折磨和屠杀。但在哈姆森眼里,从头到脚都是“武功”的德国人,依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民族”。

一、爆发的文人英雄

哈姆生于一个缝纫工人家庭,祖上是农民。九岁时,他跟叔叔当学徒,整天做繁重的童工,经常挨打受气。两年后,他成为一名店员,因不堪忍受虐待而逃离。此后,他一直靠打零工为生。哈姆森是个流浪汉,当过小贩、鞋匠学徒、道路修理工、办事员和农村小学教师...,并两次独自漂洋过海来到美国闯世界,在美国社会底层爬行,当过电车售票员和农业工人。后来,贫病交加的哈姆森回到挪威,写了一本书《现代美国的精神生活》(1889),嘲讽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在经历了坎坷的道路和繁忙的工作后,18岁的哈姆生开始写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迅速走向工业化的挪威为背景,描写新兴的无产阶级如何试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变得越来越胆小和小家子气,或者如何成为有闲阶级追求消遣的牺牲品。他的小说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挪威农民的生活。

1908年,与妻子离婚的哈姆生娶了比他小二十岁的玛丽。婚后,哈姆生的小说《维多利亚》轰动一时,这个悲惨的故事被评论家收入世界爱情小说。哈姆森以其杰出的史诗小说《大地的收获》获得了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被视为“挪威之魂”和挪威的民族英雄。

第二,用诺贝尔奖奖章奖励纳粹

哈姆森从小深受德国文化的影响,热爱日耳曼民族。纳粹上台后,哈姆森将德国视为“父权政治”的典范。二战爆发后,他公开支持希特勒,但没有正式加入挪威纳粹党。为了给纳粹鼓掌,哈姆森把自己的诺贝尔奖奖章交给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和文化教育部长戈培尔。在给戈培尔邮寄勋章时,哈姆森还附上了他的“获奖感言”:

“诺贝尔规定,他的奖金要颁给有理想倾向的作品。我不知道有谁能像部长先生您这样年复一年地以如此理想的倾向通过写作和演讲来讲述欧洲和人类的事务。”

然而,曾经在柏林大张旗鼓地焚烧“非德籍书籍”的戈培尔并没有把诺贝尔奖当回事,因为在被焚烧的书籍中,有诺贝尔家族中最当之无愧的作家托马斯·曼的作品。戈培尔无耻地宣称:“他们[“非德国作家”]可能会生存一段时间。这些先生们可能在巴黎和布拉格的移民咖啡店里,但他们的生命线已经被切断。他们只是行尸走肉。”"理智主义的时代,犹太人的巅峰,已经结束了."“新智慧的长生鸟从这些废墟中展开翅膀,旧的已经化为灰烬,新的将从我们内心的火焰中展翅高飞。”这大概就是哈姆森所推崇的戈培尔的“理想倾向”吧!

1940纳粹入侵挪威后,哈姆森开始直接为纳粹服务。1943年5月,哈姆森去了德国,6月被戈培尔和希特勒接见。从一部关于哈姆森的电影来看,在接受希特勒采访时,哈姆森一方面表达了对纳粹的钦佩,另一方面又质疑纳粹在挪威的一些不人道行为,导致会谈不欢而散。希特勒生气地说:再也不要见这么臭的学者了!尽管如此,哈姆生去德国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挪威,成千上万的哈姆生读者涌向书店,要求归还他的小说,以示强烈抗议。

1945年5月7日,希特勒自杀后,哈姆森在挪威报纸上为希特勒写了一篇讣告:称赞希特勒是“第一流的改革家……我们,他的继任者,为他的死鞠躬”。在战后的挪威,86岁的哈姆生和他的妻子玛丽都很快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