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书籍印刷的进程及其对当今书籍设计艺术的影响。

书之美2013“脉动流”展在东莞莞城图书馆开幕。策展人、深圳设计师韩占宁在导游带领下,展示了1949以来中国七位有影响力的书籍设计师的作品展。本次展览收录了代表中国书籍设计界不同世代的七件佳作,包括张次忠、范以信、曹杰、宁、、苏太喜、等,展现了中国书籍设计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与沧桑。同时,“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演变”研究展更像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当天下午,韩占宁作为策展人和演讲嘉宾,以展示七位设计师的设计生涯、代表作品和创作理念为主题,进行了“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演变”的演讲。讲座结束时,宁程春称赞他:“你讲得比谁都好!”

书籍设计已经走过了50年。

今年年底,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与装帧艺术展将在深圳举办,“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演变”研究展算是展前热身。

韩占宁表示,从1959到2009年,书籍设计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最终与世界先进的书籍设计理念接轨。在韩占宁看来,最早一代有设计意识和理念的书籍设计师或作家是鲁迅,他不仅设计了北大的校徽,还自己设计了很多书的封面和插图,而且他特别喜欢版画。鲁迅为中国版画的早期推广和介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位小说家张爱玲也喜欢设计自己小说的封面,甚至还喜欢安排里面的插图。这些都是有书籍设计感的先锋。本次展览的七位张次忠是他眼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中国书籍设计史的设计师。

七位设计师风格各异。

在韩占宁的故事中,七位设计师风格各异,但他们的人生经历更为有趣。

张慈中出生于1924,16岁进入广告行业,曾是上海广告界四大名小龙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一系列红色经典。《毛选》是他的代表作,1954年出版的宪法初稿也是他设计的。还有马克思的图片传记和红旗的封面。张次忠会写字会画画,马克思画传里的人像是用毛笔画的,有铜板画的效果。《列宁全集》的封面以前是用漆布画的,他觉得不太理想。他亲自去了车间,漆布一般都是刷七遍。他到第五遍的时候发现效果很好,然后又用亚麻布画了五遍。效果很好。韩占宁认为“他是把装帧艺术和材料美工结合起来的大师”。

范忆欣出生于1927,韩占宁称他为“上海的老克拉”。除了书籍设计,他的插图和版画也非常出色。而且将印刷和插图融入书籍设计中。他的代表作是《辞海》。他在七八十年代设计字体,非常前卫,然后用手绘制作盘子。同时,他为大量文学杂志设计,收获来自于他。

曹杰,1931出生,在韩占宁眼里是一个儒雅的人。她说“书籍设计就是做最美的嫁衣”。作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的编辑和编辑,她的主要作品是画册和绘画。《苏加诺总统绘画集》在65438-0959年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上获得金奖。40年后,他凭借《宋人图册》再次获得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金奖。她的作品优雅,1960年代设计的《芥子园传》沿用至今。她在设计《齐白石选集》的时候,用了一块很便宜的粗蓝布做封面。那时候齐白石已经是大师了,大多数人觉得肯定需要更好的材料。但曹节觉得齐白石出身贫寒,生活俭朴,想满足文人的需要,又能突出民族性。结果,这个设计受到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