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洛阳桥至今屹立不倒,但造价654.38+0.8亿元的阳明滩大桥却坍塌了。为什么?
唐宋时期因为中原战乱,大量河南、河洛人南迁到福建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和洛阳很像,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洛阳,这座桥就叫洛阳桥。洛阳桥建于清朝北宋年间,泉州人李冲在洛阳河中央建造了一座浮桥。宋有帝五年,时任泉州知府的蔡襄开始修建真正的洛阳桥。历时六年,终于在宋嘉佑四年完成。洛阳桥是一座跨江通海的大型石桥,全长1,200余米,可谓是一个庞大的过程。
唐宋以前,福建泉州主要居住着越南人,即所谓蛮族地区,很少有汉人居住。唐初,中原战乱不断,居民难以安心工作和生活。于是居住在河南、河合、洛水的人们开始逃离家园,移居南方。他们中的一些人搬到了福建泉州,与当地的越南人一起生活和生产。他们看到泉州的山水和自己的家乡洛阳很像,也许是想家了,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洛阳。到了宋代,洛阳的地名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建在洛阳河上的石桥自然会被命名为洛阳桥。
洛阳桥的桥墩前端就像一艘船,可以有效缓解水流对桥梁的冲击。全桥共46个桥墩,跨度8米。桥面两侧有护栏,护栏上有精美的石雕。桥两侧有石塔,塔身有浮雕图案,极为精美。桥上有一座石亭,供路人休息。桥中央的碑亭上刻有明代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露”。碑,还有道光年间的?世界第一桥石雕。在桥的南北两侧,有两个将军的石雕雕像。
除了洛阳桥本身的文物,周围也有很多文物。比如什么?永远的安澜?宋代岩画、赵辉庙、镇神庵遗址、蔡襄庙等。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65438年至0988年,泉州洛阳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桥保护力度加大。当时建桥的时候,因为国家的钢产量不是特别高,当时建桥的时候,基本都是木头或者石头做的,所以洛阳桥是石头建的。如果当时建桥的时候按照以前的方法建石桥,可能没几年桥就塌了。正是因为古人选择了正确的方法,这座桥才能千年不倒。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问题,是因为牡蛎的作用,都很佩服古人的智慧。正是因为牡蛎的粘液,这座桥在桥墩上涂上了一层生物保护罩,也可以说是为大桥的稳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牡蛎的代谢产物,这座桥不可能持续这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