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
在秦明皇帝统治时期(539 ~ 571),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佛教的传入,日本建筑开始采用瓦顶、石台、带升降架和翼角的屋顶。宏伟的佛教寺庙、宝塔和宫殿出现了,房屋和神社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对日本建筑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日本供奉自然神、氏族祖先和英雄的建筑。神社一直实行“更换”制度,即每隔一定时期(如20年或60年)重修一次。所以现存的一些神社房屋虽然还保留着早期居住的遗风,但都是后人重建的。早期神社的平面和外观比较简单,木墙,架空下部,双坡木架,草顶,屋顶不折不扣,不上色,不雕花。基本风格有两种:一种叫“大社造”,以岛根县的出云大社为代表;现有的社会用房建于1744,平面为方形,屋顶悬空,山边有门,房内有中柱。另一种叫“神作”,以伊势神宫为代表;特点是三间房,正面开在开间,屋顶也是悬山式。
平安时期以后,神社的建筑风格增多,出现了单一的方形平面,两坡顶上有“春造”檐;把“神造”的前檐变成“流动”的前廊;正殿前建庙,两者屋顶连成“八层楼”;三房社屋的左、右、前三面加檐,如“日吉造”。此后,神社的样式和数量不断增加。到大正时(1912 ~ 1926),日本约有12万座神社。日本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624年,日本有46座佛教寺庙。佛教在奈良时期(710 ~ 784)兴盛,中国佛教寺庙增至数百座。奈良早期重建的著名的法隆寺(607)西院,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其主体建筑塔楼、佛寺、中央大门和回廊,建筑风格仍保持着鸟时期的特色。奈良中期迁都平城井后,吸收了唐朝的中国文化,在各诸侯国建立了国部寺,并在平城井修建了国部寺将军——东大寺。东大寺主殿11室宽,高约40米。大厅里的佛像大约有20米高。它是当时日本最宏伟的建筑。大殿前有两座塔楼,大殿后有一个演讲厅。只有庙里的铜佛是当时的旧物。奈良后期的代表建筑,唐代赵体寺(759)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