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有骨气的人关注它,简要总结他的事迹。

1文天祥是南宋的民族英雄。他原本是一个平民,但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当时元朝派兵灭南宋。文天祥闻讯,拿出自己的财产,招募三万壮士,组成起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兵那么多,你们这么几个人怎么抗得住?”?不就是老虎和羊打架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无人援救,是我最苦恼的事。虽然我的力量单薄,但我会为我的国家尽力!"

后来南宋统治者向元军投降,文天祥仍坚持抗战。他对所有人说:“拯救国家就像拯救你的父母。父母有病,即使很难治疗,儿子还是要尽全力抢救!”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并写下名句:“人生自古无人死,所以要保重。”表明坚守民族气节至死不渝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说,最终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赴死。多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屈身

中国古代有很多因为维护人格和气节而拒食的故事。“陶渊明为五斗米不弯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陶渊明,东晋末年的大诗人,名人,他的曾祖父是著名的东晋人。陶渊明年轻时有“利人一生”的志向,但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荡年代,陶渊明的志向根本无法实现。再加上他的性格正直坦率,清正廉洁,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所以与肮脏黑暗的现实社会矛盾尖锐,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为了生存,陶渊明先是在州里做了小官,但因为不喜欢官场上的不良作风,很快就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计,他也陆续在一些低阶官位上工作,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艺兮元年(405)。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杜佑去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那些人是上面派来的,要穿着整齐,毕恭毕敬地去迎接他们。陶渊明听了这话,长叹一声:“我可不想卑微到为了一个小县令的五个俸禄去理会这些家伙。”说完,就辞了官职回家了。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离职了,永远离开了官场。

之后,他一边读书当作家,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连续受灾,房子被烧毁,家庭情况恶化。可是他再也不想做官了,连江州刺客送的米和肉都不肯收。朝廷曾经传召他为文学家,他拒绝了。

陶渊明死于贫病交加。他本来可以过得很舒服,至少有吃有穿,但代价是他的人格和正直。陶渊明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赢得了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诗风千古的诗篇。在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五斗米不弯腰”的浩然正气,成为中国后世有志之士的楷模。

3苏武:北海牧羊人

汉武帝在位期间,匈奴的新继承人单于害怕汉朝出兵进攻,做出友好姿态,把一直被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了回去。于是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为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领常惠等100多名官员到匈奴还礼,同时又把一直被扣留的匈奴使者送了回来。

在苏武住了一个多月后,当他准备回家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副使张胜支持匈奴一些人反对单于的事实被揭露了。

可汗发现后非常生气,下令逮捕张胜并由他人审问。苏武宁死不屈,当场拔剑,吓得单于赶紧求医。

单于为了让苏武屈服,把他关在地窖里,不给食物也不给水。偏偏下着大雪,苏武连续吃了好几天羊皮,把飘到地窖里的雪嚼烂了才死。

几天后,可汗把苏武迁到北海(前苏联贝加尔湖)牧羊,送给他一群公羊,说等它们生下小羊后才能回国。苏武到达北海后,匈奴停止了对他的粮食供应。他不得不挖掘野鼠的洞穴,以它们藏在里面的草籽为食。几年过去了,他出使时的衣服已经成了碎片,但代表汉朝使节的杖还在。他白天带着这根杖去牧羊,节日时抚摸着牦牛毛做的绒球,晚上抱在怀里睡觉。

后来,经过种种努力,苏才得以回到中国。去匈奴的时候,苏武才四十多岁,可是回到汉朝,已经是个白发白须的老人了。

后来,人们把“苏武牧羊”这个典故比喻为忠诚、贞洁、不屈。

/question/489315163461680932 . html